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84183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第十三篇《小石潭记》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篇 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他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他被贬谪永州,后又转柳州,直至死在那里。故又称“柳柳州”。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在永州,作者一住就是10年。作者为了排遣郁闷,搜奇觅胜,放情山水,写了许多水游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心胸气度寄托在里面。即为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4篇。其他7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山城记。,停留,离开,年轻人,向西,在下面,在空中,向下,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蜿蜒

2、,像狗的牙齿那样,靠近、接近,嬉戏,逗乐,使凄凉,使感到寒冷,以为乐,大约,可以,能够,玉质装饰物,围绕,清澈,凄清,游动,游玩,以为乐,逗乐,嬉戏,好像,仿佛,砍伐,格外,凉,弯曲,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好像,依靠,穿过,透,呆呆,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看见,动词,交错,忧伤的样子,附属的人,指随从,跟从,随从(动词),把当作,而,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副词,于是,就,6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隔着竹林,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2)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在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

3、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从水底翻卷出来。,(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2013苏州)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2015沈阳模拟)第二段写了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水的特点:清澈透明(水尤清冽);写法:侧面描写(间接

4、描写)。,3(2015丹东模拟)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出潭水的清澈(衬托、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4(2013苏州)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5(2015营口模拟)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游鱼,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清幽、幽邃、幽深、寂静、幽静、凄清、冷清)的特点。 6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

5、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_特点: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_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7(2015大连模拟)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带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8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1)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_(2)正面侧面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正面描写了潭中鱼的动态与静态,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_(3)修辞手法:“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写潭西南边的,小溪,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溪流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突出了小石潭的神秘莫测,也暗示出作者感觉前途渺茫的心境。(此题选择一个角度回答,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