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425469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子语类三则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他的弟子众多,

2、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3、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

4、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由于语录是门人的记录,与朱熹原话不免有出入可疑之处,但其分门别类,明白易晓。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

5、料。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章节主要内容第一则关于读书,朱子语类强调应该读到不忍释手,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粗读几遍了解书中的大意就感到满足,其实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意。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才会看很多书,理解很多理第二则关于理欲问题,朱子语类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存在斗争的,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做的是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之合乎天理。具备圣人资质的人,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普通人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才不至于被

6、人欲所误导第三则朱熹认为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要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对应学生用书P59诵读朱子语类第一则,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若读之数过(遍,次)(2)略晓其义即厌之(满足)(3)终日着意(用心)(4)穷得多少义理 (穷究,即研究深透)(道理)(5)则精神自是愦愦(昏乱不清醒)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译文:想要另外找书来读,那就是对这一卷书还没有领悟它的意旨。句式:省略句,应是“犹未得(其)趣”。(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译文:

7、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句式:判断句,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句意本身有判断意味。3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明确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勤读书有智慧更聪明4“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

8、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请联系这现实分析这段话。明确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埽”同“扫”。打叠,收拾、安排)(2)明知合行大路(应该)(3)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心之本然,即本来的思想)(关键)(4)

9、若是中人之资质(普通人)(5)须大段著力(仔细)(6)如履薄冰(踩)(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同“克制”)(8)直是恁地用功(应该,应当)(如此,这样)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译文:这就是缺乏“克制自己”的功夫。句式:判断句,以“是”作为判断标志。(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译文:这就是天理和人欲斗争的关键。句式:判断句,以“是”作为判断标志。(3)乃为人欲引去。译文:却被人欲所引诱。句式:被动句,以“为”作为被动标志。(4)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译文: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句式:定语后置,“者”表定语后置。7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己”之

10、功?明确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选择。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8本则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明确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9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明确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朱熹以“小路”“大路

11、”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方法,很有针对性。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身)(说教)(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求学的人)(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不才,不正派)(4)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踏踏实实的)(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明白理

12、义,品德低下的人只计较利益得失。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2)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译文:从这边讲就是为了义,从那边讲就是为了利。句式:判断句,以“是”作为判断标志。(3)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译文:现在是要求别人了解(自己)?还是要自己为了(提升)自己?句式:省略句,在“知”后省略了宾语“自己”。12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明确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

13、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朱熹对此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分

14、别。朱熹说:“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 对应学生用书P111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A项,“埽”同“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制”。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读之数过 过:遍,次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讨厌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关键D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解析:厌,满足。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且须分个内外 B须是遇事之时C古之学者为己 D若是中人之资质解析:B项,古今同为遇到事情。A项,内外: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今义为方位名词,内部和外部。C项,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中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中间人。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C. D.解析:A项,“之”,前一是“代词,书”,后一是音节助词。B项,“乎”,前一是“语气词,吗”,后一是介词“比”。C项,“以”,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表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