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142312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南 方 文 物2 0 0 8 1 搞考古研究, 应该树立一个基本观念, 那就是: 考古学文化的本质是运动的。考古调查、 发掘所发现的所有遗迹、 遗物乃至遗迹现象, 你看着它是死的、 静止的, 其实它都是人们当时 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 是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物证, 是当时人们所从事的 各种活动的记录。 作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内具有共同特徵的遗迹、遗物的总合所构成的考古学文 化, 不是突然出现的, 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既有自己的先行文化, 也有自己的后续文化; 在 它存在的时间内, 周围也往往

2、会有其它的考古学文化。因此, 在其产生、 发展直至衰亡的过程 中, 同其它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互动关系是司空见惯的, 并无什么奇特之处。 一般来说, 考古学文化是和特定的人们共同体相对应的,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实反映的就是人们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实际上就是通 过考古发现的遗迹、 遗物乃至遗迹现象探讨当时人们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里所说的人 们共同体, 相当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述的有着一定血缘关系, 具有共同的生产、 生活方式和 共同的信仰、 风俗的古族。因此, 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也可以说是通过考古遗存去开展 古代族与族关系即族际关系的研究。 考古学文

3、化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了。就我们国家来说, 可以说从 以野外调查、 发掘为特徵的现代考古学传入开始, 便不断为学者们所注意。 1 9 2 1 年, 安特生发 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1 9 2 3 年出版 中华远古之文化 一书, 通过仰韶彩陶与东南欧和中 亚的特里波里及安诺彩陶的比较, 认为两地彩陶图形相似之点颇多, 遂首倡仰韶文化彩陶西 来说。此后, 不同意此观点的裴文中等中国学者则根据自己的分析, 提出仰韶文化西渐说, 以 与西来说抗衡。1 9 2 8 年,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开始发掘殷墟, 从 1 9 2 8 年至 1 9 3 7 年共进 行了 1 5 次发掘。主

4、持发掘的考古组组长李济博士在他所发表的研究殷墟陶器、 石器、 青铜器 乃至版筑技术的论文中, 凡涉及其来源时, 几乎都谈到了殷商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 1 9 3 1 年参加过安阳后岗、 山东历城城子崖发掘并主编 城子崖 考古报告的梁思永先生于 1 9 3 9 年发表 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论文, 将以黑灰陶为特徵的 “龙山” 文 化分为山东沿海区、 豫北区和杭州湾区, 在谈到山东沿海区即现在我们所指的典型龙山文化 区出土的少量拍印纹陶片时, 即指出 “像是从豫北传入的” 。 在谈到 “地理上处在山东沿海区 李 伯 谦(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文 博 讲 坛 0 1 4 R

5、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 文 博 讲 坛 与豫北区之间的城子崖时” 即指出其 “有着一批似乎是文化接壤地区所生成的陶器” , 在谈 到地理位置上处在山东沿海区、 豫北区和杭州湾区 “三角地带之中” 的豫东永城和安徽寿县 一些遗址时, 即指出 “这个位置也在陶器上反映出来, 豫北陶器的印纹饰, 杭州湾陶器的圜底 和圈足、 山东沿海区陶器实足的众多, 在这里都有显著的遗存” 。1 9 5 1 年, 夏鼐先生对早年安 特生发掘的渑池仰韶村遗址重新作了发掘, 在分析其文化内涵之后, 提出了仰韶村遗址所代 表的仰韶文化是 “混合文化” 的论点, 认为是以黑陶为特徵的山东龙山文

6、化向西发展, 以彩陶 为特徵的主要分布于陕西和河南西部的仰韶文化向东发展在此发生碰撞产生混合的结果。 以上所引各位先生关于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具体论述, 限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和条件, 容有不确 切之处甚或错误, 但他们从动态的角度看待考古学文化和认为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同 其他文化发展发生某种互动关系的思想还是弥足珍贵、 值得肯定的。 考古研究中, 注意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将其作为重要课题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 则是较后的事情。 1 9 6 5 年苏秉琦先生发表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一文, 在共十个小节中, 以第九节 一节的篇幅专门探讨了仰韶文化与周邻其他原始文化的互动关系。他认为仰韶文

7、化向西边 的传播从早到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对东边和南边, 前期看不出哪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更多 一些, 文化面貌差异比较大; 而在它的后期, 则显然是东边的大汶口文化、 南边的屈家岭文化 对中原的影响更大一些。而考古学文化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进退消长则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原 与周边诸族族际关系的反映。 1 9 6 8 年张光直以英文写成 古代中国考古学 ( 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o f A n c i e n t c h i n a ) 出版, 其中的第五章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1 9 8 9 年译成中文刊于 庆祝苏秉琦考 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 张光直认为, 自公

8、元前 4 0 0 0 年左右开始, 有土著起源和自己特色的几 个区域性文化, 由于彼此影响和碰撞相互连锁成为一个更大的相互作用圈, 这个作用圈不仅 形成了历史时期的中国的地理核心, 而且这个圈内所有的区域文化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这里, 张光直不仅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讨了新石器时代各区域文 化的互动关系, 而且明确指出了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与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 这已经由 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面了。 进入八、 九十年代, 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苏秉琦先 生在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 晋文化考古、 环渤海考古等区域

9、和专题考古会议上的讲话, 邹 衡、 俞伟超、 张忠培、 严文明、 任式楠等先生在自己的论著中均有涉及, 陈星灿 文化变迁的历 史考察 、 高蒙河的 试论 漩涡地带 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更是具有理论色彩的探讨。而就 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来说, 严文明先生的 碰撞与征服 一文, 堪称研究大汶口文 化和良渚文化互动关系的杰作。该问题的提出, 缘于江苏新沂花厅墓地的发掘。该墓地分为 南、 北两区, 南区 2 3 座墓葬, 均属于大汶口文化; 北区 6 2 座墓葬, 有的时代和南区相当, 有的 则略晚, 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前段和良渚文化早期, 文化内涵除有少量大汶口文化因素, 占 较大比例的则是

10、良渚文化的因素, 应属良渚文化。南区墓葬虽有规模大小之别, 但悬殊不大; 北区墓葬分别明显, 其中 1 0 座大型墓葬中, 8 座带有殉人, 有意思的是, 两处文化性质完全不 同的墓地, 相距仅 6 0 0 米。严文明先生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在排除了同一 南方文物2 0 0 8 年 第 1 期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0 1 5 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 部族内部阶级对抗、 不同文化居民之间因贸易或相互馈赠而出现的交流影响等可能之后, 以 丰富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乃两个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结果, 良渚文化的一支武装力量

11、北上远征, 打败原住花厅村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并实行占领, 作战中 自己一方阵亡的战士不可能运回老家, 只有就地安葬。他们不用大汶口文化居民原有的墓地 (南区) , 而在其北约 6 0 0 米的北区另设墓地。为了缅怀这些在异乡战死的英雄, 特地给他们 随葬了最能反映本族特色的玉器和陶器等物品, 同时也随葬一些原属大汶口文化的战利品, 甚至把敌方未能逃走的妇女儿童同猪狗一起埋葬! 在我自己发表的论文中, 例如载入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一书的 论造律台类 型 、 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 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 、 夏文化与先商文 化关系探讨 、 论夏家店下层文化 、 张家园上层类型若干

12、问题研究 、 试论吴城文化 、 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 等多多少少也都涉及到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而 从 对三星堆青铜器年代的不同认识谈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 “文化滞后” 理论 一文则是专门 讨论文化互动关系中的文化传播问题。 根据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实践, 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认识呢? 我认为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 考古学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 其间的互动, 可 能会有快慢、 强弱之别, 主动、 被动之别, 而不存在一方动一方不动或井水不犯河水、 互不相涉 的情况。 特定的考古学文化常常与特定的人们共同体或曰族团相对应。 一个

13、特定的人们共同 体, 一个特定的族团,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在对外攫取生产与生活资源拓展生存空间过程 中, 难免会同周邻的人们共同体、 周邻的族团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 强势族团往往借助自己强 大的实力在此过程中推行自己的文化, 弱势族团除为了自身的需要接受外来文化, 一般总要 尽力抗拒外来势力包括外来文化的侵入, 用各种方法维系自己的传统。它们之间没有真空地 带, 作为反映它们各种活动遗留轨迹的考古学文化之间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真空地带。研究考 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既要从强势文化一方, 也要从弱势文化一方各不相同的角度去观 察问题。 二.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从强势文化来说, 可能发生

14、对弱势文化的同化甚至替代, 这 往往由强势文化目的明确的扩张行为所造成。但也有以强势文化为主导的两者之间的融合, 导致一种新的文化相的出现, 这往往是强势文化在两者交往中对弱势文化无意识的影响的结 果。前者是急风暴雨式的, 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由 “汤革夏命” 而引发的夏、 商文化的 更迭, “武王伐纣” 而引发的商、 周文化的更迭即是如此。后者是浸润式的, 需要较长的时间 才能实现, 仰韶文化西渐形成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再逐步发展形成马家窑文化的过程, 可 以认为是这种模式的最好的证明。 三.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从弱势文化来说, 对强势文化的同化替代政策是抵抗的、 全 面抵制

15、的, 但在同强势文化和平交往中, 对强势文化自然产生的并无明确政治军事目的的影 响, 则采取分别对待的态度, 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不予接受, 符合自己需要的则往往主动吸收或 加以改进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大家知道, 玉琮本来是良渚文化盛行的礼器, 但在千里之 遥的中原龙山文化乃至远在西北的齐家文化中都有发现, 只是形制略有不同; 牙璋本来最早 南方文物2 0 0 8 年 第 1 期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文 博 讲 坛 0 1 6 R e l i c s F r o mS o u t h 文 博 讲 坛 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 但远在南海之滨的香港甚至越南都有发现, 只是时代要晚。这种发现 显然

16、是文化传播受体根据自己的需要精心选择的结果。 四.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在势均力敌的各文化向同一地区实行扩张的情况下, 往往 会形成一个多文化的交汇区。在这个多文化交汇区里, 各种文化因素的融合和发展往往会形 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新的文化区块, 既与甲文化有联系, 又与乙、 丙、 丁诸文化有联系, 但 又不完全等同于甲、 乙、 丙、 丁诸文化。分布于豫东、 鲁西南、 皖西北的造律台类型文化遗 存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由多种文化因素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文化。我在 论造律台类型 一文 中, 将其所含文化因素分为甲、 乙、 丙三组, 指出甲组因素 “包括造律台类型多见, 周围其他文 化稍少见以及造律台类型虽不多见但周围其他文化更少见或基本不见的器物” ,乙组因素 “包括王湾三期文化多见, 后岗二期文化、 造律台类型少见、 龙山文化更少见或基本不见的器 物” ; 丙组因素 “包括造律台类型和龙山文化多见而王湾三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较少见, 以 及龙山文化多见、造律台类型少见、王湾三期文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