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21902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9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稿修改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改要求:1.建议改个题目,自己还可以再斟酌,小标题也要修改;2. 引用史料一定要在当页左下角注明出处(注释的格式也应按照系里的统一要求修改),计算机上可自动生成;3.文中红笔所示之处,并注意提炼全文语句(语句生涩、不通顺或不尽顺畅之处太多);4.封面的字体与字号、位置似不妥,宜调整(历史系在网上挂有范文,可供参考);5.补充“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论文题目 略论湛若水书院教育思想 院 别 旅游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年 级 2011 学 号 201124143250 学生姓名 崔 苗 苗 指导教师 钟玉发 完成时间 2015 年 5 月肇庆学院教务处制毕 业 论 文目录

2、(文内标题与页码均有改动,目录也应相应改动)一、 绪论 .1(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1(二)研究现状 .1(三)史料与方法 .3二、湛若水及学术思想 .3三、湛若水所修建的书院 .8四、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1)学习方法 .12(2)教学管理 13(3)教学方法 141略论湛若水书院教育思想崔苗苗 指导老师:钟玉发摘 要 湛甘泉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本文依据大科训规、明儒学案和湛甘泉文集,以及其它相关文献,探讨明代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和实践。湛若水一生去过很多书院讲学,同时自己也修建了许多书院,这些书院地跨中国南北,湛若水一生教了近 4000 名学生,其对教育的热情值得我们尊敬。在本文中,

3、介绍了湛若水及他的学术思想,并介绍了他所修筑的书院,书院数量之多,令人震惊。重点概括了他的书院教育思想,把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分成了三个部分:学习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主张。把书院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关键词 湛若水;书院;心学;教育思想。一、 绪论(一)选题原因及意义面对新时期文明与进步这一人类发展的主流和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格局,以抑制物质文明与人性中劣质素质以及畸形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必然导致的信仰迷失、道德沦丧、理想破灭与精神空虚,当代中国教育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和任重道远,虽荆棘载途,然必须以死不旋踵之信仰与破釜沉舟之气概方能达成。故首先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进

4、行研究,吸取其精华部分,使对教育的认识及发展更深一步。本次研究以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和时间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人们对中国明代教育家以及教育思想的理解,为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值得参考借鉴的教育经验。通过对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能使教育者了解更多书院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使学生更积极快乐地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使人们开阔了有关教育的视野。(这段话应进行补充,要简单交代书院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尤其要讲清明代书院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另外,湛若水是一个著名“心学”学者,在明代乃至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继承乃师陈献章的“江门衣钵”,创办了众多书院,传播白沙之学。其在书院中的教育思想2和

5、方法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 意义)(二)研究现状综述现代学者于 20 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着手湛若水的思想研究,其中包括书院教育思想,到现在已经研究了近百年了。下面就 1980 年以后研究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情况(为什么只写 1980 年以后的研究情况呢?至少要讲讲原因),做一下概述:1981 年在罗光著发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史元明篇,这篇文章是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罗先生对湛若水的思想进行了论述,如“体认天理”、“心性论”罗。先生认为湛甘泉虽然接受了程朱的部分主张,如“理一分殊”等,但是湛若水的学说以心的天理为主,随处体认天理。“湛甘泉的学说,乃是心学,以心的天理为主,随处察

6、见心的本体以体认天理。” 11984 年陈郁夫发表了江门学记:陈白沙及湛甘泉研究,它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书中对湛甘泉的生平学术、甘泉和阳明的交往与论辩以及甘泉的书院教育等等做了颇为详尽的考察与分析。陈先生分析和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甘泉学说不受后世重视的原因。甘泉学说与阳明学说的异同。分析和论述了湛甘泉与王阳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目前的湛若水的研究中,陈先生的研究是比较详细、准确的。但是由于他所利用的第一手资料有限,错漏难免,尤其是关于湛若水年谱方面的内容。(应在本页左下角处注明该著的作者、书名、出版单位、时间等)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下册在 1987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书

7、中,侯先生和主编们详尽的描述了湛若水的生平和主要文章、湛若水的心学观念“万事万物莫非心”和著名理论“随处体认天理”。侯先生和主编们也分析了湛若水成为江门心学的再传弟子后,其门庭兴旺情况不如王守仁开创的江门心学的原因。(应在本页左下角处注明该著的作者、书名、出版单位、时间等)1992 年在湛若水的故乡增城县召开了“纪念湛若水先生诞生 525 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后来被编辑为湛甘泉研究文集,从其内容上看,对湛若水的生平活动、著述情况、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进行了讨论,但湛若水的哲学1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元明篇.台北:学生书局,1981.531545.3思想是其重点。(应在本页左下角处注明该著的作

8、者、书名、出版单位、时间等)钱明论著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于 2002 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书中,钱先生就王、湛两人之间的交往、论战以及甘泉与阳明门人的交往作了考察分析。钱先生围绕阳明与甘泉学术上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对湛甘泉的学术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但钱先生的一些说法和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学术上行的分道扬镳”、“甘泉思想缺少原创性”等。(应在本页左下角处注明该著的作者、书名、出版单位、时间等)(另外,学术界还发表了不少单篇研究论文,可以通过“中国期刊网”进行搜集,下载并阅读后在此加以概述,否则“研究现状综述”就不全面)(三)史料与方法本文以湛若水所编著的湛甘泉先生文集和毛庆耆主编的岭南学术

9、百家为参照系,结合相关史料,从湛甘泉的学术思想与修建的书院为切入点,分析和论述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与实践。笔者搜集的资料以湛甘泉先生文集和岭南学术百家为主,只要史籍中出现“书院”或“思想”的词语,一并搜集起来,后仔细考辩,取其有力者为据,再结合研究现状,对湛若水的书院思想与实践作粗略分析和叙述。二、生平及学术思想(小标题还可酌改)湛若水(14661560),字符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学者称其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此处应介绍其家世情况)湛若水寒窗苦读十余年,考试落第,后随从陈献章(学者称白沙先生)学习,不乐于功名。陈献章病逝后,弘治十六年(1503),湛若水奉母亲之

10、命,再次入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此期间与王守仁“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1。湛若水一生官运亨通,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结束仕途生涯后,晚年主要以讲学为主。(关于湛若水的科举考试、师从陈献1 王文成公年谱弘治十有八年乙丑明隆庆六年刻本4章、仕途等问题的叙述过于简略,可稍微详细点)湛若水作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的一部分对今天仍大有用处。他认为“天地古今,同此一心”,他说:“盖道、心、事合一者也,随时随事何莫非心。”“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天地古今,宇宙内同此一个心。”认为:“天地之心即我心。”天地之万事万物,人的性情,无不是以心之本

11、体即天理来确认其价值意义的。所谓的心是指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在心体的认识范围内。既然心包括了所有的事情,就要体认心,湛若水认为心即是天理,所以提出了著名的“随时随地体认天理”的主张,得到他的老师陈献章的赞赏,并提出了体认天理的学习方法:如立志为先、煎销习心、知行并进等学习方法。湛若水虽然继承了白沙先生的很多观点,但一些方面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变。如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主张导人去疑去思”等思想方面,甘泉都对其加以继承,但白沙先生的主静学说,湛若水并不赞同,主张动静结合,动静皆于主。虽然湛若水与同时代的阳明先生都主张格物,但目的、方式皆不相同。阳明主张:格物至良知,以为不学而

12、能,所以需要正弟子的念头;但湛若水主张格物即是体认天理,格物需学习才能把握,所以认为弟子必涵养寡欲。(湛若水与陈献章的交游尤其是获得其衣钵、他与陈之间学术思想上的相同和不同点应该再加详细阐述)三、广建书院与传承学统(小标题还可酌改)(首先要交代明代书院与科举、学术之间的关系、书院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广东教育和学术的落后状况以及明代以来儒学的崛起和书院建设的繁荣情形,然后再引入湛若水修建书院的目的、数量及其对广东教育和学术发展的贡献)湛若水是从广东开始建书院的。正德十二年(1517),回广东为母亲守丧期满,在家养病期间,在增城修建了明诚书院,在南海西樵修建了云谷、大科书院。他在大科书院招生

13、讲学,专心办学,并亲自制订了著名的大科规训5和大科书堂训,后者计六十一条,六千三百多字。确定“大科书院”宗旨与一般官学不同,“朝廷立有大学及府州县学,所以教养人才甚密,本书院不过初为退居求志之地,四方儒士而相众,间有生员向慕而来,亦在所不却。”(不知这段话是谁说的?应该加以说明,并在本页左下角注明出处)在中国教育史上,他从此写上了变官学为乡学的第一页。(这句话要加以阐释,即什么是官学,什么是乡学,以往的书院是什么情形,湛若水所办书院又有什么特点等)湛若水嘉靖元年(1522 年)起,他再度出仕 18 年。在他复职至退休(古时称“致仕”)期间,在罗浮山修建了朱明洞书院,在增城修建了莲洞书院,在博罗修建了甘泉精舍。在他退休后,在紫云峰麓筑甘泉书院。他在广州建了一座作为自己居住栖息之所的“湛家园”(鸦片战争时期被毁),占地数十亩,并在“湛家园”旁边,兴建了一座“天关精舍”。他主持的这所书院曾出现中国教育史上的趣闻逸事:已经七十七岁的吴藤川仍非常好学,他特别喜爱湛若水的道德文章,特前来天关书院拜他为师。若水被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并特地送给他一根用南岳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