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148473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代演进中的宿命与挣扎浅析高加林形象及当下意义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聂属灵 指导教师 唐云摘要:高加林是著名作家路遥在作品人生中所塑造的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形象被国内学术界屡次重复剖析,深入挖掘。高加林的悲剧形象与时代背景以及性格因素息息相关,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正是造成他悲剧故事的两大原因。然而在当下,在事隔三十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人们人生的转变中看到他的影子,他的形象拥有着复活的可能。高加林的悲剧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在当下社会复活的可能性,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关键词:悲剧;社会;性格;复活Abstract:GaoJiaLin is famous writer

2、Lu Yao in the life of a young man wh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intellectuals,he has been the image of domestic scholars often repeated analysis and digThe tragedy of the GaoJiaLin image and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factor,social tragedy and character tragedy that led to his tragic story of two reaso

3、nsHowever,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modern society,we can still see the change from the life of his shadow,his image has come back from the dead mightThe tragedy of the GaoJiaLin image,and this image in the present societ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surrection,is a worthy to be discussed topics

4、Key words:Tragedy;Image;Character;Resurrection高加林的故事历来被公认为是8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似乎存在着太多的必然,从高加林的形象出发,他的出生、家庭,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胜利法,都毫不保留地在他身上得到了突显。对爱情的反叛使他离开黄土,而最后回归黄土又使他开始了对人生的忏悔,在离开土地与回归土地之间,注定着他悲剧性的结局。一、反叛与忏悔人生发表于1982年,当时作者仅有33岁。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上,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一个人生历程。在这段历程中,以高加林面对农村姑娘刘巧珍

5、和城市姑娘黄亚萍如何做出选择为线索,抓住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深刻地说明了人生道路关键在于选择。而主人公高加林,作为一位改革时期奋斗中的青年农民,更是作者大力诠释的对象。(一)高加林的出生与欲望1.出生带来的困扰高加林的家庭似乎就是一个矛盾,作为高家村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人人需要挣工分的年代,他的成长却让人有些吃惊: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在老实巴交的父母温暖的襁褓中长大。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父母又不忍让他回家当农民,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就在周围几家村子共同举办的马店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虽然不是国家公务员的级别,享受不了收入与地位带来的殊荣,但却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

6、动,每月除去工分,还有几块钱的补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时间对喜爱的文科进行深入钻研。然而,除了这些工分、补贴与学术外,高加林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并没有学在书本领域之外学到什么。可以说,高加林在三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中,获得的除了挣得的工分、少量的补贴和不精通的学术外,其它什么也没得到。所以,当小说的开篇,也就是高加林被大队书记高明楼和他的二儿子三星夺了教师的饭碗之后,他能想到的只有写状子,能做的只有扑在炕栏石上痛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的屈服。高玉德,也就是高加林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除了田里地里,就剩茶前饭后。没什么本事的他,却拥有着天下父亲一样

7、的信念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老实巴交的他硬是把儿子送到了县里最好的学府,还当上了民办教师。作为父亲,高玉德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是无能的。面对儿子饭碗被夺,他能做的只有忍气吞声,“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不但不能写状子告,还要主动和人家亲近,笑脸相迎。但凡一个年轻人,对于父辈的见解,总是由厌烦、不屑,到惊叹、佩服,总是要到自己碰壁后,才会猛然醒悟。高玉德的“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对于这种生存方式,笔者不能给予其客观的评价,也许在某一时段它是对的。高加林虽然工作了三年,依然没能摆脱父亲的束缚,紧要关头牢牢地被父亲包围着,既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父亲的软弱深深影响着他。2.精神胜

8、利的欲望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高加林是贫穷的,然而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他,身上却沾染了一层一般农民的辛勤、朴实,“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没本事的父亲用劳动换来的钱供养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在他的骨子里,已经透着一股一般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自命不凡的“清高”。当全村人在尊罢“大能人”高明楼再尊敬“二能人”刘立本时,高加林却认为“他们的精神甚至连一些光景不好的庄稼人都不如”,包括他们的子女在内,都不值得尊敬,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高加林是个报复心很强的人,他从心眼里瞧不起夺他饭碗的高明楼,但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现在的光景并不应该作为他炫耀的资本,因而,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

9、会上,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当他将给远在新疆部队上当副师政委的叔父求救信写好后,他的精神立即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觉得轻松起来,“甚至有点高兴”精神上的第一次胜利。高加林的欲望,是在自我与时代挣脱束缚、获得解放之后的叛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不必压抑自己的渴望,在精神幻想之上,他拥有使自己的欲望获得展示的权利,感情的历程便是最直接的证明。在爱情方面,“他可以尽情地专心至致地去爱自己想爱的女子。不但可以爱一个女子巧珍,还可以再去爱另一个女子亚萍。他不但可以爱了巧珍又不再爱巧珍,他还可以爱了亚萍而让克男(亚萍先时男友)痛苦不堪。” 张鲁高:反叛与忏悔,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1):12-1

10、30出生贫寒的高加林,对于爱情的自我追逐,对于欲望的自由渴求,正是新时代的青年在个性主义的旗帜下,对人生命运进行的抗争。(二)爱情与人生1.爱情的反叛人生开篇第一章便介绍了民办教师高加林被大队书记夺饭碗的事,“大汗淋漓”地回到自己家,“烦躁”地对父母发火,在无奈、痛苦中抽搐,完全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场。然而这些生活中的处处碰壁并没有使这个黄土地出生的青年屈服,他在努力付诸东流的同时,带着无奈与痛苦,重拾对生活的追逐,与命运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高加林对于命运的抗争,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在黄土地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对于与自己拥有相同处境的农村女孩巧珍,高加林打心眼里看不上,甚至在感情上

11、“对这个不识字的俊女子很讨厌”。即使与巧珍在一起,在全村人众目睽睽之下,骑着一个车子去逛县城,也是出自于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对刘立本的报复和打击。而最后又抛弃巧珍,与城里的亚萍在一起,则是在受到权贵势力的屈辱之后不甘心的狠与恨的报复。巧珍不顾一切地跟随着他,源自于内心痴迷的爱情;亚萍大胆任性地追求,把幸福寄托在他身上。然而无论死心塌地的迷恋还是有条件地幸福,高加林都没能留住。作为“负心汉”的高加林,在自我的追逐与反叛中,他的爱情是自私的,是在不断地攀爬中又不断地更换、提升自我价值的一个工具。新时期是一个召唤自我、呼吁自由的年代,挣脱了长时间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束缚,人们

12、对于个性主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高加林不同于革命战争时期的青年,他的个性可以彰显得更加彻底,自我的欲望可以更加透彻地表达。在爱情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包办婚姻已消亡殆尽,他们拥有自我选择、自我放弃的权利。高加林对爱情的反叛,是新时代的自我提升,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味。对于个性主义的自我彰显,大胆狂热地自我解放,在巧珍与亚萍之间的选择,充分显示了他抗拒命运的力度。2.人生的忏悔爱情的反叛让高加林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在渴望的追逐中获得了暂时性的安慰,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他的反叛并没能够成功。在得知马上又要回自己的村当社员之后,他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巧珍:“紧接着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巧珍。他在桌子上狠

13、狠砸了一拳,绝望地叫道:晚了!我这个混蛋”,接着才想到现在与亚萍的处境,但这并没有引起他的痛苦,只是喃喃地说了一句“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不可否认,在巧珍与亚萍之间,高加林内心深处更多的还在于那个黄土地里痴迷他的女孩,“他洗了一把脸,把那双三接头皮鞋脱掉,扔在床底下,拿出了巧珍给他做的那双布鞋。布鞋啊,一针针,一线践,那里面缝着多少柔情蜜意!他一下子把这双已经落满尘土的补口鞋捂在胸口上,泪水止不住从眼睛里涌出来了”。同前一次抛弃巧珍时候那种带有英雄自责气概的良心痛苦相比,这一次的痛苦悔恨似乎也再难救赎先前抛弃巧珍的失误,也再难挽回将自己的青春、爱情与个人前程的孤注一赌所招致的生活的毁灭。

14、在小说的结尾,高加林在被遣送回乡后,听了德顺老汉的一番话,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的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至此,高加林终于走完了他的小小的一段曲折“人生”:从反叛土地到回归土地。高加林也终于明白了,失去巧珍是多么大的人生错误,他在离开农村进城后,抛弃了刘巧珍也就是抛弃了农村,最终导致与黄土决裂;但黄土是他的根,高加林一旦失去生命的根,必然面临失败。一颗根上一点土豆没有的豆芽菜,根就应该扎在土里,轻飘飘地往上飞,“浮得高,跌得重”,掉下来什么都没了。黄土是生命之根,是人生的真谛,抛弃了黄土,就是自毁前程,什么都得不到。高加林是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人

15、物。他的身上融入了许多时代因素。作为新一代的农村知识青年,先天不足的弱点、后天失调的缺陷,使得他们在重叠复杂的矛盾中上下求索。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社会与环境,各种矛盾冲突、各种风云变幻,都使得他们在漩涡与风眼中左冲右突,踉跄前行。高加林的人生是复杂的,其中的坎坎坷坷又带来了不幸的结局,酿成一生的悲剧。高加林的悲剧故事让人同情,从农村来到城里,他的艰难处境不言而喻,他的选择、他的追求本没有错,但人们往往容易在物质方向的引诱下丧失最初最珍贵的纯朴和善良。如果由于一时的诱惑而舍弃这份自我的朴实,那么个体的价值也会随着自我的丧失而泯灭。高加林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个体的价值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自我约束,

16、个体的利益需要自我以本质的态度对待;当个体利益发生膨胀、冲突时,个体应坚定立场,坚守信念,切忌急功近利、患得患失。 二、高加林形象意义在当下的体现高加林是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不断的向往与追寻,又一次次的承受挫折与打击;苦闷于幻想和希望,以实现自身的高端价值为总目标,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样一个人物,与其说是80年代青年人的写照,不如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青年的总体归纳。21世纪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待身边的一切都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作为一个时代的影子,高加林不仅未被时代遗忘,相反,他更坚挺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一)本土的差距1.乡土风情的距离高加林不断追求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事业与爱情。一心扑在城市的灯火阑珊、对现代文明的狂热追逐中,甚至可以为此而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