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147221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 一、考查修辞类 修辞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它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分。消极修辞即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目的是把话说得准确;积极修辞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是后一种类型。一般说来,诗歌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对仗)、双关、借代等,涉及这方面的题型常见的有按图索骥、指名道姓、分析效果等。 1、按图索骥 所谓“按图索骥”是根据所给的修辞方法在原文中找相关的信息。这类题目特点是命题者先给出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要求考生在诗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能力要求最为简单。如: 阅读下面

2、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写出颈联中对仗的词语。大家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它不但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内容相对或相似,而且要求平仄相反。此题只要把上下联中相应位置的词语写出即可。这道题相当于送分给学生,不过首先要能知道哪一联是颈联,才能按这个

3、图去“索”骥,否则张冠李戴也是难以得分的。此题答案只要将“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三组词语任写一组即可。 2、指名道姓 这类题目的特点一般是命题人提供一两个诗句,让考生指明用了什么修辞,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较按图索骥稍有增加。 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一、安徽卷)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

4、自落”对“空啼”。 3、分析效果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指出相关语句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或给定某种修辞,分析它在诗歌中的作用,它不但要考生会指认,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难度较上述两种题型有所增加,如: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

5、,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螀: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目涉及到的对仗、顶真手法在诗词中常见,考生不会感到陌生,都能找出相应的词语。但它不是指认,而要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当然,光这样答太笼统,不能得全分,要想答案完善,还要结合曲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个层面要求考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作答,如本曲词中对仗将意境与韵律结合起来,顶真表现了汉文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愁情,据此,可得

6、出本题的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综上所述,今年有四省市试题直接涉及到修辞知识的分析鉴赏,难度系数较小,但不单纯考修辞,而是把它放在几个题目中考,较好地体现了试题的梯度,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

7、语在诗中的意思 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它考查考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能力,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这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

8、项涉及到对四个词句的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D项,前三项都符合诗境,D项中“断”只有“断绝”,不含“续”的意思,“漏声断”即更漏声停止了,这个常识大家一般都掌握,D项解释为“断断续续”,命题者所设陷阱迷惑性不大。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古人写诗,往往以一字一词提挈全篇,这种能提挈全篇的字词被称为“诗眼”,也常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如: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这个“望”就是

9、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再如: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

10、伤。柳诗之“望”,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

11、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上考查的是对关键字的理解,下面再看对关键句的理解,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不仅要理解关键句的作用,更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

12、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情。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让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13、,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引愁心”“别秋江”都有拟人色彩,都形象生动,至于哪个更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说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妙,结合注释可知,“雁引愁心去”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因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

14、犹有去年痕。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两首诗句末有个相似的词“犹有”、“应有”,要求分析其妙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二者各有千秋,只要答出理由即可,如答“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或答“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或答二者各有其妙也可。(理由见上) 三、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