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14575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1月考试复习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2、中国文化的重心从北方迁移南方是在:秦汉时期3、秦汉时,连接湘江、漓江的水利工程是:灵渠4、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始于:夏代5、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是:墨子6、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7、最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是:曹丕8、我国古代北方农业是指:“麦黍型农耕文化”9、传统汉族女子成年礼叫:加笄 (ji ji)10、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是:针灸甲乙经皇甫谧11、郡县制推向全国的是:汉朝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法经13、提出“天人交胜”这一名词的专著学者是:刘禹锡

2、14、中华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部分是:仁爱孝悌15、儒家对教育阶提出的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16、约定俗理论的提出者是:荀子17、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的领导的政治运动时发生在:秦代18、骈(pin)体文的全盛时代是在:南北朝19、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教派是:禅宗二、多项多选题。1、中国古代祭礼包括:天神祭祀、地神祭祀、人鬼祭祀2、佛教的三藏是指:经、律、论3、下列语句运用对偶修辞格的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三、名词解释。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P8)2、五伦十教

3、: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P246)3、君主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多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P162)4、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

4、兴中华的目的。(P347)5、征辟:汉朝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包括征召和辟举,合称为征辟。(P56)四、解答题。1、简述清朝时期文学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曹雪芹红楼梦 2、吴敬梓儒林外史 3、蒲松林聊斋志异 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2、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的特色。(p23-p25)3、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有哪些? (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

5、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p176-p178)4、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1)“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达到和谐” “中庸”、“中和”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p229-p230)5、中西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1)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整体水平超过中国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2)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

6、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y)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导致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 (3)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正如冯友兰所说:“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现在它忽逢劲敌,对于它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它自己既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 (p333-p337)五、论述题。1、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

7、思维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p227-p230)2、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及历史意义。 (1)、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北方各政权模仿汉族王朝的政治文化模式,建立自己的国家体制,提倡文教,相当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因此受到重用。(2)、北魏与其说是“汉化”,不如说是“南朝化”。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跟内迁民族中,孝文帝模仿南朝,西魏则仿照周礼建立政权,以强烈的复古主义态度学习中原文化,关键是复古的学习,其措施比

8、南朝化的学习更适合鲜卑人当时的现实,因而为北周消灭北齐乃至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3)、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僧徒在北朝人数上众多,有力的显示出佛教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与深入。这是“佛化”,也可以说是“胡化”。正是佛教,使北朝族属各异,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道地平线。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在观念的层面还是实际生活方面,北方都受着遍地民族风尚的熏染,需要哦指出的是,民族大交融并非随着南北朝的结束而停止,魏晋以来北方的融合与南北的交融,只是在隋唐长期统一的社会里,才逐渐走向均匀与平衡。隋唐立国思想的许多方面,需从他们制定

9、者的北方文化背景考虑,才可以得到准确的理解。(p72-p74)(二)、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天下”观念已经十分清晰开始于 商。2、在中国最早将中国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 禹贡。3、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的观念是 天人合一。4、中国古代传说的时代是 “三皇五帝”时期。5、汉武帝时期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董仲舒。6、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淡”之风故事最多的是 世说新语。7、在原道一文中,曾提出一个从 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刘勰(xi)。8、“儒产”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在 元朝。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 神农本草经。10、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

10、的君主专制雏形,这就是 中央集权制 。11、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郭嘉法律史 汤刑 。1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从经验为基础的 直观思维 。13、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是 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体现的教学思想是 启发诱导 。15、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 孔子 。16、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仓颉 。17、骈体文的全盛时代是在 南北朝 。18、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禅宗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文化事象的文化有 原始的巫文化、生产领域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从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是戏曲的

11、程式化动作。2、在有关国计民生的著述方面,明代称得上大放异彩。如 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补农书张履祥 。3、汉民族利用汉语文字的特点,形成的修辞格有 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三、名词解释。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

12、学三科最显著。 现代新儒学: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文化思潮,“中国文化复兴现代新儒学”。 宗法制: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的政治制度。四、解答题。1、中国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有哪些?(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 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 (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

13、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根本原则。(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3、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 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4、简述中国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广到社会各层

14、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5、简述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五、论述题。1、论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出无数被历代奉为楷模的贤良之士,塑造了为广大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同学派对理 想人格的诠释不尽相伺,其中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世人的影响最大,基本上包括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

15、的主要内涵。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 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主,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几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2、论述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作用。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唐王朝一视同仁的 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中外交流盛况。既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成果,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时,印度的佛教文明,西亚的阿拉伯文明,中亚的许多文明相继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学习佛教真谛的玄奘,传播佛教精义的鉴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日本、朝鲜在先进的唐文化影响下,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中国的先进科技文化远播亚非欧大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