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1095268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单项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 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 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 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

2、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5.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文化传承,掌握自然规律。他们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材

3、料评价的战国时期的这一派别A具有强烈社会实践精神 B要求超脱于社会之外C主张重建礼乐文明社会 D提出“严刑峻法”思想6.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7.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

4、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8.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9.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A. 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 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C. 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 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10.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

5、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11.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12.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

6、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13.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 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 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14.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7、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5.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 A都城的布局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 B市开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都城设计理念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6.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8、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17.明代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C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 D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18.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 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

9、 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 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 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19.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 方便了官员升迁 D.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20.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

10、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21.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2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

11、化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2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24.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

12、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2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1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多次调

13、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大事年表时间事件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封弥(糊名)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誊录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推行商民分卷制度,商籍生员设立“卤”字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的表现,分析其演进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