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0816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班级 学号 得分 1、(17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10分)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释】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答案】A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手法鉴赏。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由实转虚。(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5分)【答案】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3、。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2、(17届安徽省百校论坛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竹李 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注】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

4、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有似霜白粉,故称霜根。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答案】B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

5、。B项“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E项“前者借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香汗”借代美女。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2)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5分)【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3、(17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10分)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

6、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注释】(1)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第一句中用到庄子中有关典故委婉讽喻郑十八是像樗栎那样无用的散木一般无用之人。B首联不仅刻画了郑虔的外貌形象,又通过其形象特点表现了郑虔的为人品质。C颔联“万里”二字极写郑

7、虔被贬之远,“垂死”呼应首句“鬓成丝”写出郑虔已至暮年。D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虔的一片真情厚意。E本诗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凑。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而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紧承颔联的“垂死”而来。【答案】A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A项没有讽刺,D项不是“含蓄”而是直接抒情。(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对朋友郑虔的同情,对严谴的愤慨。(1分)首联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

8、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次联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垂死”的人,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荒凉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愤慨。(2分)(2)对郑虔真挚的友谊,对郑虔前途的担忧,以为一别很可能是永诀的痛心。(1分)“苍惶”一联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点睛: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

9、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4、(17届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10分)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

10、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答案】AB【解析】C项,“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说法错误,“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5、【2017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上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0分)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

12、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则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D诗歌的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

13、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答案】AD点睛: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

14、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动静角度来写景的。(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答案】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6、【2017届宁夏六盘山高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10分)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

15、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注释】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