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99378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洋务运动(一)背景:内忧外患(二)内容1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1861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1865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18

2、66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2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1878湖北织布局1890张之洞汉阳铁厂1890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性质带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

3、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4、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三)失败原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四)洋务运动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客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背景: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外商企业刺激 3、洋务运动诱导(二)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物官僚、地主、商人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三)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

4、了中国的近代化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时间条件或原因表现影响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集中在东南沿海轻工业 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 初步 发展 19世纪末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棉纺织业发展突出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进一 步发 展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鼓舞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纺

5、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涌现著名实业家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迅速 萧条一战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 国的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受沉重打击抗战期间(19371945年) 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统制经济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 美国商品涌入,排挤国货 官僚资本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6、,工厂纷纷倒闭 获得新生过渡时期(19491956年)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

7、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结果: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二)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五计划”(19531957)1内容:一化三改造(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8、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三)三大改造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一)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9、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二)、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八大二次会议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左倾)2、“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10、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三)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1、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表现:“左”倾扩展到经济领域,损失惨重 2、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1973年经济复苏 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迅速回升 4、“批邓”后形势陷入混乱四、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

11、思想、实事求是。(前提)(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4)伟大决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光辉标志: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五、经济体制的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农村1

12、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2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过程: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全国推广1983年进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3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二)城市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

13、,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放政权,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改革: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二)建立过程:1、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

14、“社”,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1)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十五大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三)作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上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七、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