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98516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第三单元学案第13、14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山英才国际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张苗 审核人: 初一历史组 编制时间:10 月 23日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评价: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情况。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学习难点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知识回顾】 汉武帝的大一统 1、目的:

2、加强 ,巩固统治2、背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3、措施:(1)政治: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B、 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C、 内容:把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举办 ,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3)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

3、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统治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 治理黄河 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 主持修河,疏通黄河,修筑大堤,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后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2、 农业的进步(1) 生产工具: 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 ,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 的耕作方法。 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 农作物:北

4、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代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2、冶铁业: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 。2、商业繁荣代表:东西二京: 、 规模宏大:人口分别为五十万左右、百万以上布局合理:街道宽阔笔直,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有专门的商业区-市,市坊分开(坊为住宅区)商品繁多,商业繁荣。【合作探究】一、识记重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2)统治者实行的

5、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5) 文景之治奠定基础。二、组合列举题知识链接:系统总结类别 成就 兴修水利 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业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丝织品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手工业 冶铁业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唐山英才国际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张苗 审核

6、人: 初一历史组 编制时间:10 月 23日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评价: 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规模宏大,称东西二京,专门商业区叫市 阅读知识链接并结合课本,请回答:1、根据提示写出问题的答案(1)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 (2)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的皇帝是: (3)发明水排的南阳太守: 2、根据相关的提示写了事件的时间(1)已经开始使用提花机: (2)水排发明的时间: (3)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4)统一铸造五铢钱的时间: (5)钢材发明的时间: 3、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答案。(1)汉代的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机器: (2)东汉

7、南阳太守发明的可以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3)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铁币: (4)汉朝时人称东西二京的都城分别是: 【同步练习】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2.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王景3.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 推恩令”4.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8、)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5.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商业发展繁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A B C D6.识读下图,回答半两钱 五铢钱(1)图中的“半两钱”和“五铢钱” 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全国统一铸币?(2)当时全国为什么要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外,当时经济方面还有什么政策?【拓展拔高】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3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9、 )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B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D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4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 )A水上运输工具 B灌溉工具 C鼓风冶铁工具 D纺织工具5汉朝时亲临治理黄河工地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明帝 D汉景帝6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的人是( )A李冰 B郑国 C王景 D白公7西汉都城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A街 B场 C坊 D市8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唐山英才国际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张苗 审核人:

10、 初一历史组 编制时间:10 月 23日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评价: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代9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刀型币 C五铢钱 D银圆【课后小结】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知识回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武帝治河有高招, 文武官员背柴草,亲临工

11、地看治理, 八十多年无灾涝。东汉明帝修黄河, 筑起大堤一千多(里),被淹土地变良田, 八百多年无水祸。西汉耕犁装犁壁, 耧车播种新工具,丝绸织布提花机, 杜诗水排用水力。武帝集权有经验, 统一铸造五株钱,盐铁经营归中央, 城市繁荣已出现。【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统一:(1)时间:_(2)人物 : _2、经济发展:_ 发达, 业发展起来,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背景:(1)西汉初期,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汉朝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

12、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匈奴仍每年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2)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2、时间:公元前 119 年3、战役:漠北战役4、作用:_三、 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影响_2、昭君出塞:时间:_对象:_作用:_、_【合作探究】1、匈奴与两汉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

13、战争之苦。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唐山英才国际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张苗 审核人: 初一历史组 编制时间:10 月 23日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评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2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 20 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同步练习】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B.单于C 赞普D 大王 2.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