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95789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考纲要求 1. 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一宇宙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通称为天体。根据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划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类型。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 银河系 星系统 其他恒 总星系 星系统

2、 河外星系,宇宙中的天体都处在不停的高速运动中。相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称为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由高到低的排列为: 总星系:由银河系和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共同组成的最高级天体系统,半径约为200亿光年。 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恒星系统: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 行星系统: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二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地球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冥王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依

3、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卫星分别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彗星则以扁长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三地球 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无论是质量、体积、密度和运动,都没有特殊之处。 特殊性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适中的日地距离和地球自转周期,使地球表面有适当的温度(15左右),使液态水得以存在。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吸附住大量气体,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时,具有同向性和共

4、面性,使地球附近的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由炽热的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中心温度可达1500万K。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失一部分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0.40.76微米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辐射虽然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

5、,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同时,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太阳的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大气常以多种形式,处于强烈的活动之中,主要活动形式有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中的暗色斑点,因其温度比周围太阳大气低,所以显得较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耀斑是出现在太阳色球层中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耀斑爆发极其强烈,能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耀斑与黑子有密切的关

6、系,其数量往往随黑子的数量而变化。 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至今并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清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虽未察明,但从统计数据分析,二者肯定是有关系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呈正相关。,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产生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导致短波无线电通讯衰减或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抖,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7、当高能带电粒子流能在地球两极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会形成极光现象。,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围绕假想轴自西向东旋转,叫自转运动。自转的假象轴叫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约为每小时15,每4分钟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自转的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是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两

8、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周期: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叫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通常所说的一年叫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速度: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日向东1;平均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地球一边公转,一边自转。有公转,就有轨道平面,即黄道面。有自转,就有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其目前的度数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为663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9、,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纬线)上。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0纬线)上。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26S纬线)上。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在赤道(0纬线)上。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形成昼夜现象。昼半球与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10、。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2地方时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叫地方时。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为统一时间标准,人们采取了划分时区的方法。国际上做出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中时区时间(格林尼治时间)被称为世界时。我国的领土从东到西,跨越了五个时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其规律是:面

11、对物体的前进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补充:时间计算和日界线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计算经度差:若两地均为东经度或西经度的地方,则经度值相减;若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则经度值相加。 计算时间差:按照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关系,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 加减时间差:地球上各地的时间早晚不同。东经度的地方,经度度数越大,时间越早;西经度的地方,经度度数越小,时间越早。东经度地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经度地方的时间。若已知地时间早,则用已知时间减时间差;若已知地时间晚,则用已知时间加时间差。,(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从7

12、.5E至7.5W,作为中时区,也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和以西,每 1 5划分一个时区,各划十二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和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 7.5,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 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的时区,可用下列公式: (某地经度7.5)15 所得到的整数商,就是该地所在时区的序号。,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也分为三个步骤: 计算时区差:若两地均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用时区号相减;若两地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则用时区号相加。 计算区时差: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 1小时,两地相距几个时区,区时

13、就相差几个小时。 加减区时差:地球上各时区的区时早晚不同。东时区的地方,时区序号越大,区时越早;西时区的地方,时区序号越小,区时越早。东时区的区时,总是早于西时区的区时。若已知时区的区时早,则用已知区时减区时差;若已知时区的区时晚,则用已知区时加区时差。,(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比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也就是日期早一天。若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若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上一天。 日界线并不是完全在180经线,而是出现了三处转折。,两条日期变化界线: 在地球上,分隔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

14、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主要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另一条则是自然形成的日期变化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由于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因此,从180经线向东到地方时0时的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旧的一天,从地方时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交角叫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 北半球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

15、道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其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其中,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2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就形成了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

16、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某纬度地区如果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表现为昼长夜短,反之则表现为昼短夜长。,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自秋分日至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时,昼最短,夜最长,极夜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3季节的更替 从天文现象来看,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从天文含义上看四季,夏季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