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941183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4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上课(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歌鉴赏基础知识,2,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简说,3,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4,【答案】:(1)晚:归艭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

2、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5,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6,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

3、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7,2008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8,(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

4、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9,1、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

5、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积累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10,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北宋诗重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

6、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11,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12,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

7、独特的体验和认识。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13,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二、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14,考点知识精讲精练,形象意境类,15,“形象意境类”题目 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形象类”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

8、)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形象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6,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例1、阅读王维观猎,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参考答案】这首诗勾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中“马蹄轻”写出奋力追击的情形,“忽过、还归”描写出策马疾驰的英姿,“回看”描写出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也真切表现了主人

9、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表达诗中人充满生气的意态与豪情。,17,例2、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参考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8,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0、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参考答案】这首诗勾画出性格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渔翁形象。诗的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这就给读者展示了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这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9,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例1、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参考答案:全诗运

11、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20,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例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21,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例3、简析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月”的作用

1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22,“形象意境类”题目 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什么图景;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

13、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23,三、鉴赏诗歌的意境,例1、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24,三、鉴赏诗歌的意境,例2、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

14、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25,三、鉴赏诗歌的意境,例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注:“危冠广袖”是一种高

15、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参考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结尾“月如霜”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26,三、鉴赏诗歌的意境,例4、阅读晏殊蝶恋花这首词,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16、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参考答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写出景既萧索,人又孤独,“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27,考点知识精讲精练,情感主旨类,28,“情感主旨类”题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29,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