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087498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2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

2、已经出现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答案】D【解析】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

3、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虽然发生自然灾害,但民间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没有影响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民间崇拜与市民生活习俗无关,故C项错误;民间崇拜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下列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答案】C5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

4、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答案】D【解析】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进步不是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侯的政治地位在汉代早期和文景之后都是高贵的,与王侯墓风格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6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

5、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答案】C7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河南有六处规模大的铁官,不能说明河南手工业最发达,故A项错误;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是汉武帝时期,而题干时间是汉代,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介绍汉代冶铁遗址

6、在河南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冶铁技术相当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8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3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4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答案】B【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禅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项正确;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

7、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9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A10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

8、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1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1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

9、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

10、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B【解析】仅材料图片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器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14.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答案】D15.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

11、、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C【解析】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冶铁业规模宏大,故B项错误;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农业工具的改进),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D项错误。16.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12、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可知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1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

13、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1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1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A【解析】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

14、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地主兼并土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2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B.白银普遍流通,货币制度趋于规范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答案】A【解析】明代中叶以来,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大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故A项正确;货币制度趋于规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从宋代就开始了,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手工业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1.“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答案】C22.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