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86765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设计授课教师授课日期2019年10月31日星期四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45分钟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授课班级2016教育学一班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现代社会的教育(2015年8月第一版唐德海主编的教育学基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现代教育的起点并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2) 知道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3) 了解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本及老师展示的背景相关图片了解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总结出现代教育的特征,老师进行点评并讲解(3) 师生互动,谈谈你眼中的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引出主题“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3、 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1) 在分析时代背景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2) 学生相互讨论归纳现代教育的特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上课态度及自行归纳总结的思维方式(3) 畅谈你眼中的未来教育,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想象力,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教学难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方法讲授法板书设计起点:中1911 美1945 前苏1917背景:政、经、文资本:义务教育、教育与劳动、现代学校、不平等、国家教育系统社会:教育与劳动、马克思理论、平等、辩证唯物、方法论基础特征:趋势:全民民主终身生产现代国际多元化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时间

3、分配授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分钟(一)复习上节课,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及古代教育的起止时间点,由时间点引出新课,从现代教育的起点开始新授课和同学们复习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自由发言32分钟(二)讲授新课1.现代教育的起点(1)英美法德日现代教育的起点(1939-1945二战后(2)前苏联现代教育的起点1917十月革命(3)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1911辛亥革命或1919五四运动2.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1)政治: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多极化趋势(2)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3)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3.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1

4、)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a.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b. 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d. 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f. 政府开始重视和干预教育,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教育系统(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实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c. 教育逐步实现了从法律到事实的平等。d.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统一领导,学校同宗教分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育。f.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4.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终身化、全民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

5、化1. 点评学生关于现代教育的特征的回答,并通过PPT的文字和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讲解2. 师生互动,请同学们自由畅想你眼中的未来教育,最后教师回归正题,归纳总结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由时代背景自行总结归纳出现代教育的特征,并且举手发言2. 学生大胆畅想,自由举手发言,谈谈自己眼中的未来教育6分钟(三)课堂小结1.现代教育的时间起点是?2.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师发问学生集体回答3分钟(四)布置作业课本17页第五题结合生活实际,就个人而言如何践行教育终身化课本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相关背景。 掌握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6、、及其趋势原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研读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就是要探索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一 教育的起源 如果说,关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人们的共识多于分歧的话,那么,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人们的分歧可能会大于共识。从目前的研究结论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即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它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更加自觉自愿

7、地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在人出现之前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除法国的利托尔诺外,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等。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这种观点强调和突出的是教育的过程性及其结果,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 活动的界限。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生物学起源说没有揭示人的

8、心理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他提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从受教育者的本能和需要阐发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其错误主要在于没有区分人类本能与动物本能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性和社会性,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评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为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这种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传入我国以来曾被普遍认同并广泛传播。 近些年来,我国又有学者对劳动起源说提出质疑,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交往说”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显然与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而是人类非物质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交往活动的一方转化为教育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当这种特殊的交往逐

10、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就产生了。“交往说”比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具有共同的要素和持续一致的表现形式,因而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赢得了较高程度的认可。二,教育的发展过程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形成各种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即原始状态的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低水平的无阶级性的教育,教育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非常简单和原始。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

11、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既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通常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亦即说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此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均非常简单,主要是成年人在带领年轻人狩猎、捕鱼、采集野果、制造工具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这些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培养他们勇敢、机智、团结、互助等品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工,教育的内容也就随之增多,老年人向年轻人传授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建筑房舍等生产经验与技术,并向他们进行礼节仪式教育,向年轻人传授角斗、射箭、骑马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一般认为学校教育是在奴

12、隶社会时期产生的,但据考证,在原始社会,确切地说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公共教育机构一青年之家,这是原始社会在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等方面的教育。在青年之家中,儿童接受着从事未来劳动生活的训练,学习内容也是前面所述的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内容。青年之家被认为是学校的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总体来看,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

13、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第三,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和手段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形式化教育)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人们通常把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统称为古代教育。虽然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目的、内容、制度和组织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1,奴隶社会的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推动了生产,产生了文字,出现了科学艺术的萌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奴隶制的形成。剩

14、余产品的出现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而,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直接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原始形态的教育(与其他社会生活中共生的教育)并行发展。奴隶社会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在当时主要是凭借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艺,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实现的。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在奴隶社会中,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教育

15、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奴隶阶级的子弟只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习生产技能,无权进入学校学习。从这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1)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据礼记等书记载,在我国的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可以认定,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设有“庠、序、学校”等施教机构。到西周,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但“学在官府”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政府的官吏及其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的大权,奴隶的子弟是无权问津的。中国古代校教育内容在奴隶社会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