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断层解剖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833720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部断层解剖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部断层解剖概要(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医学院 叶秉坤,人体断层解剖,概述,断层解剖学是通过切制断层的方法探索各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 形态、位置和毗邻变化。 目的:理解和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形态变化规律。 研究范围: 解剖断层 影像断层,16世纪初 达芬奇,断层解剖学特点, 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 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 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学习方法:,1.须掌握坚实的局部解剖学知识 2.抓住某一断面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面的所有结构上,而要在一个器官或一

2、个结构的逐一连续追踪学习,以求掌握全貌及连属关系。 4.学习某一断面前,要了解它在整体的位置。,大脑沟、回的应用解剖,大脑半球外侧面,寻找中央沟的技巧,连续不被中断 内侧面几乎没有 下方不与外侧沟相续 方向是从后上走向前下 不是脑部最深的沟,中央前沟: 可以断断续续,上部向前连额上沟,下部向前连额下沟。 外侧沟:分三部分。外侧沟前支(向前),外侧沟升支(向上),外侧沟后支(主干),中央后沟:可断开两段、三段。 顶内沟:长、深,与中央后沟相连或不相连两种类型。此沟将中央后回以后的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两部分。,扣带沟: 旁中央沟 扣带沟缘支:上升至内侧面顶 顶下沟

3、(相连或并不相连) 顶枕沟,旁中央小叶,距状沟:前距状沟,后距状沟(两侧是视觉 皮质) 楔前叶:扣带沟缘支、顶下沟、顶枕沟之间 扣带回峡:扣带回和楔前叶向下汇合而成。,大脑半球下面,由额、颞、枕叶组成 额叶:嗅球、嗅束、嗅三角。其内侧是直回,外侧是眶回(有H型眶沟),颞叶下面:枕颞外侧回、枕颞沟、枕颞内侧回、侧副沟、海马旁回、海马沟,颅顶层面,大脑纵裂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额、顶叶上部层面,中央沟 中央前沟 中央后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旁中央沟 扣带沟缘支 中央旁小叶,额、顶叶中部层面,中央沟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上回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顶内沟,额、

4、顶叶下部层面,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额上沟、额上回、额中回 顶内沟、顶上小叶(8)、顶下小叶(9) 扣带沟缘支(10),旁中央小叶(11),楔前叶,顶枕沟,胼胝体上、半卵圆形中心层面,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9半球髓质、 11额叶、 12顶叶、 18扣带回、 14缘上回、 19顶枕沟、 15枕叶、 16楔前叶,楔前叶,侧脑室顶部层面,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外侧沟(14) 、尾状核体、侧脑室、缘上回(15) 、角回(16) 楔前叶(18) 、顶枕沟、楔叶(17),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额内侧回(33) 、额

5、下回(34) 、额中回(35) 、额上回(36) 中央前回(25) 岛叶、岛盖 外侧沟(26) 、缘上回(27)和角回(28) 顶枕沟(29) 、枕叶和距状沟(31),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胼胝体沟、扣带沟、扣带回(5)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颞横回(31) 颞上回, 颞中回(34),第三脑室上部 、松果体层面,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岛叶,颞叶岛盖。颞上回,颞中回 海马旁回,第三脑室下部 、前连合层面,中央前、后回消失 额叶 外侧沟呈“Y”型分叉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四叠体池、上丘层面,鞍上池、下丘脑层面,两侧额叶已接近底面,可见直回、眶回 外侧沟,,鞍上池、视交

6、叉层面,以外侧沟和小脑幕为界分三部分 前部: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三角,蝶鞍、垂体层面,两侧蝶骨大翼与颞骨岩部上缘在蝶鞍处形成“X”交叉 前部:两侧为眶,中为额骨眉间、额窦及直回 中部:两侧为颞叶前份,中份为蝶鞍,蝶窦、海绵窦层面,正中矢状面,中央旁小叶(5) 中央旁沟(6) 额上回(7) 嗅球(11) 直回(12) 扣带沟缘支(17) 枕叶(20) 左楔叶(21),经右黑质和红核的矢状断层,额上回(5) 中央旁沟(6)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7-11) 扣带沟(12) 楔前叶、顶枕沟(14) 、楔叶,距状沟后部(19) 、前部(20) 扣带回峡(21) 、直回

7、(28) 、嗅束(29),经右苍白球的矢状断层,额上回(3) 中央后沟(9)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4-7)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10) 顶枕沟(11) 、楔叶内囊后支(25),距状沟后部(16) 、前部(17)、眶回(21) 、海马旁回(27) 、钩(30) 、颞叶(31),苍白球是内囊前、后肢的分界。壳、苍白球与尾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肢,苍白球与背侧丘脑、尾状核体之间的 白质是内囊后肢。,经右壳的冠状断层,距状沟(12) 颞中回(33) 、海马(35) 、海马伞(36) 、侧副沟(37) 、枕颞内侧回(38),额上回(3) 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4-6) 顶上小叶(7)

8、 顶枕沟(8) 外侧沟(17)、岛叶(20) 眶回(18) 额下回(19),经右颈内静脉的矢状断层,中央后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前沟(4-8) 顶上小叶(3) 顶内沟(17)、 顶下小叶(18) 、枕叶(19) 外侧沟(14)、岛叶(15) 额中回(10) 、额下回(11),距状沟(12) 、 颞上回(21) 、海马(22) 、枕颞外侧回(23) 、颞下回(24) 、颞中回(25),经右茎突的矢状断层,中央后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前沟(7-11) 顶下小叶(4) 、角回(5) 、缘上回(6) 额中回(13) 、额下沟(14) 、额下回(15) 外侧沟(20)、 颞横

9、回(19),颞上沟(21) 、枕叶(22) 、枕颞外侧回(23) 、颞下回(24) 、颞上回(25) 、颞中回(26),2 额骨 3 额窦 6 晶状体 12 眼球,经额窦和晶状体的冠状断层,4 额上回 6 额上沟 7 额下沟 8 额内侧回 9 大脑镰 10 额中回 11 额下回 12 眶回 13直回,经额嵴的冠状断层,经筛骨鸡冠的冠状断层,6 额上沟 7 额下沟 8 大脑镰 9 额上回 10 额中回 11 额下回 12 眶回 13 眶板 19 鸡冠,经上颌窦后份的冠状断层,4 额上沟 5 额下沟 6 扣带沟 7 额内侧回 8 额上回 9 额中回 10 额下回 11 大脑镰 13 眶回 14 直

10、回 15 嗅束,经颞极的冠状断层,4 额上沟 5 额下沟 6 外测沟前支 7 扣带沟 8 额内侧回 9 扣带回 14 眶回 18 嗅束沟 19 直回 22 颞叶,11 额上回 12 额中回 13 额下回,侧脑室前角首次出现。双侧外测沟前支的延长线成钝角相交于胼胝体膝上方,经胼胝体嘴的冠状断层,额上沟(4) 、 额下沟(5) 额上、中、下回,额内侧回(9) 扣带沟(6) 、扣带回(8) 胼胝体干(13) 、嘴(22) 嗅束沟(20) 尾状核(14) 、壳(17) 岛叶(19) 颞上、中、下回(28 30 ) ,钩(31),经垂体的冠状断层,额上沟(3) 、 中央前沟(4)、扣带沟(5) 、扣带回

11、(7) 额上(9) 、中回(10) ,额内侧回(8) 、 中央前回(11) 胼胝体干(12) 尾状核(13) 、壳(16) 岛叶(19)、内囊前肢(15) 颞上、下沟(2021 )、侧副沟(22)、颞上、中、下回(34 36 ) ,钩(39),中央前沟首次出现,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经乳头体的冠状断层,额上沟(4) 、 中央前沟(5) 、扣带沟(6) 、扣带回(7) 额上(9) 、中回(10) ,额内侧回(8) 、 中央前回(11) 岛叶(12)、内囊前肢(15) 颞上、下沟(2425 )、颞上、中、下回(42 44 ) , 枕颞沟(26) 、侧副沟(27) 、枕颞内侧回(45)

12、 、海马旁回(40) 、海马(39),豆状核出现,前连合及背侧丘脑尚未出现的断面应重点寻找中央前沟。,经红核和黑质的冠状断层,红核(34)、黑质(35) 额上沟(3) 、 中央前沟(4) 、中央沟(5) 额上回(10) , 中央前回(11) , 中央后回(12) 背侧丘脑(21)、第三脑室(22) 颞上、下沟(27、28 ) 、枕颞沟(29) 、侧副沟(30) 枕颞外侧回(40) 、枕颞内侧回(41) 、海马旁回(42) 、海马(36),经小脑中脚的冠状断层,小脑中脚(45) 额上沟(6) 、 中央沟(7) 额上回(11) , 中央前回(12) , 中央后回(13) 背侧丘脑(17) 颞横回(

13、22)、颞上、中、下回(23。24。25 ) 枕颞沟(33) 、侧副沟(34) 海马(27),经胼胝体压部的冠状断层,胼胝体压部(14) 中央沟(5)、中央后沟(18) 中央前回(9) , 中央后回(10) , 缘上回(11) 侧脑室三角部(16) 颞中、下回(19。20 ) 枕颞外侧回(21) 、枕颞内侧回(22) 、海马旁回(23)枕颞沟(27) 、侧副沟(26) 距状沟前部(23),外侧沟由“Y”变为“一”形,可作为辨认缘上回的标志,经侧脑室后角的冠状断层,侧脑室后角(20) 中央旁小叶后部(4) 、中央后沟(5)、顶内沟(6) 、顶下沟(9) , 中央后回(10) , 顶上小叶(11)

14、、顶下小叶(12) 扣带沟(7) 、楔前叶(8) 、扣带回峡(17) 角回(13) 、颞中回(14 ) 颞上沟(23) 、颞下沟(24) 、枕颞沟(26) 、侧副沟(27) 距状沟前部(16),经距状隐回的冠状断层,距状隐回(15) 中央旁小叶后部(4) 、扣带沟缘支(5)、顶内沟(8) 、 中央后回(6) , 顶上小叶(7)、顶下小叶(10) 楔前叶(14) 、扣带回峡(17) 角回(11) 、颞中回(12 ) 、颞下回(13 ) 颞上沟(19) 、颞下沟(20) 、枕颞沟(26) 、侧副沟(25) 距状沟(16),经窦汇的冠状断层,窦汇(28) 顶内沟(7) 、 顶上小叶(6)、顶下小叶(

15、12) 楔前叶(8) 、顶枕沟(9) 、距状沟(10) 、楔叶(11) 角回(13) 、颞中回(23 ) 、颞下回(24 ) 颞上沟(19) 、颞下沟(14) 、枕颞沟(15) 、侧副沟(16) 枕颞外侧回(25) 、枕颞内侧回(18),经顶叶和枕叶的冠状断层,顶内沟(6) 、 顶下小叶(7) 楔前叶(8) 、顶枕沟(10) 、距状沟(12) 、楔叶(11) 颞中回(13 ) 、颞下回(15 ),脑室、脑池的断层解剖,脑室,侧脑室(前角、后角、下角、中央部、三角部)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中脑水管,一. 脑室横断层解剖,透明隔层面 侧脑室中央部:顶为胼胝体,侧壁为尾状核的头和体。 透明隔:位居左

16、、右侧脑室之间,可见透明隔腔。 透明隔腔,又称第五脑室,2%95%。内含透明液体,不与脑室系统相通。,胚长130mm时,通明隔腔由两部分组成。 较小的呈三角形,位于前连合上方。 在其上后方有大的裂隙。在胚胎后期,闭锁。如未闭,则称Verga腔(第六脑室,1%9%)。,2 室间孔层面,侧脑室前角伸入额叶,之间有透明隔。 透明隔后方有穹隆,两侧有室间孔,通过室间孔,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从侧脑室三角部伸向枕叶的为侧脑室后角,内有脉络丛,通常出现钙化。,3 松果体层面,侧脑室前角下份,呈新月状。尾状核为其外侧壁。 第三脑室 后界为缰三角、缰连合和松果体 * 前界为终板 侧脑室三角区和伸入枕叶的后角,在CT图像上,终板常不显影,有第三脑室与终板池相通的假象。 而在MRI图像上,可察及终板和前连合。,1终板池 2前连合 3穹隆柱,4 中脑层面,经中脑上丘 中脑水管、红核、黑质、第三脑室的漏斗隐窝 侧脑室下角:在大脑脚内侧,两颞叶的内侧份。为一弧形裂隙,前方有杏仁体,内侧为海马。,5 第四脑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