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82709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9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02.02 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至元明清,泱泱近五千年历史,既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更不乏经天纬地的奇谋异士。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众多仁人志士,穷尽一生亦不能实现毕生之抱负,令人为之叹息。全部七位人物里即有个人血海深仇,也有王朝新盛衰亡,更不泛诡诈的机变权谋,借古而知今,希望七段历史中有你喜欢的人物。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重臣。生辰不详 卒于:公元前484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当时楚国太子的太傅,奸臣费无忌在楚王前献谄言,说太子欲联诸侯谋反,伍奢直谏楚王被关进了大狱,太子奔投宋国。无忌对楚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都相当有才华,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楚王叫伍奢唤他两儿子过来

2、,伍奢说:“伍尚为人仁义,他肯定会来;但伍员为人坚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志向远大,他肯定不会来”。楚王传命给伍尚和伍员,不来就杀伍奢。两人都知去了后肯定会被处死;长兄伍尚说:“虽知去后必死,但父亲将死,岂可偷生。小弟你聪慧过人,将来肯定会有所成就,你就逃命去吧,以后为我和父亲报仇血恨”。伍子胥跪拜长兄泣别。伍尚去了后立即被扣押,楚王派人来抓伍子胥,子胥执弓佩剑奔走宋国。伍奢听说小儿子没被抓住后说:“楚国从此将不得安宁”。楚王当既处斩了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伍子胥逃到宋国后找到了太子,缝宋国内乱;又和太子一起投奔郑国。郑国国君对他们说:“郑国国小军弱,想要报仇建议你们去晋国”。于是太子留伍子胥在郑

3、,亲自去了晋国。但晋国国君想让他回郑国为内应,消灭郑国后再起兵伐楚。太子答应后回到郑国,将事情告诉给了伍子胥,子胥劝他不要背叛郑国,否则往后难以立身,最后太子事败后被杀。伍子胥急忙带着太子的儿子逃亡吴国。逃到昭关时,昭关的人想抓他们换赏钱,子胥和太子之子分路逃亡。子胥奔逃时遇到一条河,又怕追兵将至,但万急之下,幸得一位渔夫用船帮他渡了河。子胥解下随身佩剑赚送渔夫,说这剑价值百金。渔夫说楚国悬赏你的钱值千金,救你岂是为了图财。子胥拜谢渔夫。伍子胥在逃往吴国的路上患了疾病,一路乞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历经千辛万苦几乎是爬着到了吴国。事缝吴王招贤纳士,封公子光为大将,于是伍子胥就投奔了他。伍子胥从此

4、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了他借吴攻楚的复仇计划。当时的吴国国君僚,其实是公子光的堂弟,公光子的父亲吴王诸樊认为他的三弟季子札贤能,死后想把王位传给他,所以没立公子光为太子,公子光一直耿耿于怀。诸樊死后王位传给了季子札,但季子札并无此念,逃了出去;这才立了吴王诸樊二弟的儿子僚为吴王。事缝楚吴两国边境发生纠纷,伍子胥认为应该起兵伐楚,公子光说:“你是为了报父兄私仇,借吴国之兵”,伍子胥也就没说什么了。但他知道公子光有大志,就将勇士专储介绍给了他,自己则耕田隐居起来。公元前516年,使伍子胥家破人亡的楚平王驾崩,楚昭王继位,伍子胥再次劝吴王起兵伐楚,于是吴军远征,结果被楚军切断了归路。这时公子光趁

5、国内空虚,设宴款待吴王僚,宴半之时命专储鱼腹中藏匕首,刺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阖闾起用伍子胥,伍子胥也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这时楚昭王诛杀了大臣伯州犁一家,唯独孙子伯媲逃了出来,投奔吴国,伍子胥感同身受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吴王,吴王封他做了大夫。虽然伍子胥习武自己也懂点兵法,但要长途奔袭千里之遥并且打败强大的楚国,非得有一位经天纬地的军事统帅不可。老天也确实满足了伍子胥的愿望,当时有一位从齐国流亡至吴国的年轻人精于兵法,过着耕田隐居的生活。伍子胥打听到后前去拜访,并常常前去和他谈论治军用兵之道,双方也完全被对方的才学所折服。这人就是后来的兵圣孙武。伍子胥屡次向阖闾推荐孙武,但

6、吴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孙武只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总是敷衍了事。为了能得到吴王赏识,孙武写了十三篇文章,交由伍子胥呈现给了吴王,吴王看了孙武的文章之后大为惊讶,原来世间尽然还有这样的人才,立刻召见了孙武。孙武演兵斩美姬之后,吴王拜他做了大将。这十三篇文章就是后来的孙子兵法,我们顶礼膜拜的兵学著作原来只是孙武的一封自荐信。吴国在伍子胥、孙武两位文武重臣的治理之下国力蒸蒸日上,开始了图霸计划。在向南征服越国之后,与楚国的矛盾日渐加深,吴楚之间几乎年年都有战事,但由孙武坐镇的吴军总能立于不败之地,楚军士气低落。阖闾九年,伍子胥和孙武认为吴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进攻楚国,阖闾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伐楚,孙武为

7、将,伍子胥、伯媲同行。吴军先由夫概领三千士兵冲击楚国防线,击溃了楚军先锋。随后孙武领两万兵马进攻楚国二十万大军,与楚军先后五战皆捷。孙武在此战中,充分显示了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兵法思想,楚军被孙武牵鼻子一样调来调去,疲于奔命;最终双方决战于柏举,吴军大胜后攻破楚国国都郢。伍子胥再次回到楚国国都郢,但当时楚平王早就已经死了。于是挖平王墓鞭尸三百,伍子胥借兵伐楚终报父兄之仇。但吴王留恋于楚国而不归,孙武力劝无果。楚国流亡之臣向秦国讨来了救兵,秦楚联军合力攻打吴军,由于兵力悬殊又是孤军深入孙武无力回天,但领大军安全的护送阖闾回到了吴国,楚国复国都郢。吴国随后几年又数次出兵攻打楚国,全部获胜;向北迫

8、使齐国屈服,依靠战胜楚国的威名勉强迫使晋国称臣,吴国称霸。称霸之后,阖闾变得趾高气扬,好大喜功,常常兴兵攻伐诸侯,一次他亲自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身负重伤而亡,临死前要儿子夫差一定要灭了越国。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第二年就把勾践打得落花流水,越军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吴国大军将会稽围了个水泄不通。勾践听取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重金贿赂吴国宰相伯媲,伯媲带文种见了吴王。文种对夫差说:“希望大王不要灭了越国,我们越王愿意当您的奴仆鞍前马后,否则将拼个你死我活”;收了钱财的伯媲配合着文种一腔一调。但伍子胥铁了心要灭越国,认为越王这人吃苦耐劳,城府极深,一日纵敌,百年之患。夫差没能听取伍子胥的

9、忠言,答应文种撤军回国。越国逃过灭顶之灾后,勾践留大臣文种和范蠡治理越国,自己北上服侍夫差,被放归后就开始了卧薪尝胆的复仇计划。伍子胥极力主张先灭越再伐齐,而夫差为争虚名而不顾子胥忠言。越国被吴国征服之后,越王衣不重采、食不甘味,重用文种、范蠡两位治国之士誓死灭吴;子胥一眼就看穿了勾践的用心,因为他自己就是从楚国逃亡至吴国,受尽艰辛最终图强吴国,借吴国之兵重创楚国报父兄之仇。现在的越王不正是当时的自己吗?所以伍子胥可谓是感同身受,如果吴国不先下手灭了越国,必被越王所灭。越王每年向吴国进贡奇珍异物,还送了西施给夫差,致使夫差终日不问政事。越国又重金贿赂伯媲,伯媲开始在吴王面前献伍子胥的谄言,而伍

10、子胥认为应该先灭越国再与齐国争霸,吴王不光不听忠言反而要伍子胥出使齐国。子胥带着儿子去了齐国,回吴国时对儿子说,吴王屡次不听我进谏终将亡国,到时候你也会跟着去陪葬,你就待在齐国吧,于是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大臣鲍牧,自己回国复命。伯媲知道之后,再次见缝插针对吴王夫差说,伍子胥这人口蜜腹剑、两面三刀,暗通敌国把儿子都托付给了齐国人。而且常常抱怨大王与齐国作战,不听他的话,天天都盼着齐国能打败吴国,好证明他是对的。吴王听了后非常生气,赐了一把剑给伍子胥让他用这把剑自杀。子胥仰望苍天:“大王居然听信小人谗言,当初我辅佐先王称霸,还冒死帮你争得王位,你当初还说要分一半吴国给我,我怎么敢有这非份之想,如今我

11、忠心耿耿治理吴国而你却要杀我这样一位老人”。于是对仆人说:“在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悬于国都东门之上,让我看着越国人灭了吴国”。随既自刎而死。吴王听闻子胥临死终言而大怒,将伍子胥抛尸江中。吴国的百姓敬爱伍子胥,收尸之后安葬了他。当时子胥的处境非常困难,他看清了越王勾践的狼子野心,但忠言逆耳力劝无果;原本他可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但越国一天不亡他就一天不能心安,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必须尽忠君之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夫差却如此绝情,赐死了把吴国打造成霸主的功臣。伍子胥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借吴伐楚以复仇;后半部分是辅佐两任吴王图霸。公私两边他都是成功的;何况他还

12、是孙武这样一位兵法宗师的伯乐,更是大功一件。但他的一生又是悲哀的,一开始他全身心投入伐楚计划,为了能报父兄之仇,他不择手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攻楚。为了计划的实现,他可以忍饥挨饿、苟且偷生,受尽世人嘲笑和冷漠,依然不忘心中之痛。为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吴国最高权利层,他冒死帮助太子光夺取了王位。之后年复一年励精图治发展吴国国力,举贤任能,其中就包括孙武。伐楚成功后他依然忠心耿耿,帮助两任吴王争得了霸主地位,致使齐、晋、楚这样的传统强国都为之肃然起敬。死对伍子胥这样的人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无奈之处在于,即使自己看清了越王勾践的处心积虑,但句句肺腑之言换来的却是一把冰冷的利剑。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

13、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霸王之国却要被一小国所亡,对于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其中的滋味又有几人能够体会呢。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比较中肯,说如果当初伍子胥跟着父亲一块死了,他死得就跟一只蚂蚁一样,不会被后人所知。但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虽历经艰辛但终报仇血恨,成就伟业而得以名垂后世。屈原屈原:名平,战国后期楚国人,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前340 卒于:公元前278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博学多闻,胸怀报国之志。当时楚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秦国的国力本来没法跟楚国相比,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起来。商鞅结束他的政治生涯被杀之时,屈原才一岁,而这时秦国的国力已是今非昔比,并开始把矛头

14、指向了国土最辽阔的楚国,而屈原就生在这样一个年代。从诸侯的形势看,晋已分三家,齐国也已经衰弱,能与秦国勉强相抗衡的国家只有楚国一个,当时苏秦奔走于天下诸侯,主张以楚国为主其他诸侯为辅共抗强秦。纵横家苏秦在楚王面前讲述“纵成则楚王 横成则秦帝”的道理,受到了屈原的支持。而与苏秦师出同门的张仪则极力拆散合纵联盟,让楚国退出合纵之后与秦国组成同盟,这样秦国就可以先灭赵、魏、韩,之后再灭楚国。当时楚国的国君为楚怀王,也相当赏识屈原,屈原经常可以和国君大臣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制定律法;屈原举贤任能安邦治国。但当时秦国国君惠王担忧合纵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张仪第一次入楚就戏弄了楚怀王,楚王怒

15、而攻秦,战败于蓝田,损兵折将。之后秦国故意割地救和楚国,张仪第二次入楚,通过贿赂买通了楚国的大臣和爱姬,楚王听了不少诋毁屈原的谄言,开始疏远屈原。在张仪一张利嘴的威逼利诱之下,秦楚两国签订了黄棘之盟,楚国背叛了合纵联盟。屈原看到楚王和张仪有说有笑,可谓是心急如焚,极力反对楚国自掘坟墓与秦国签订同盟条约。屡次苦苦劝说楚王要看清秦国的虎狼之心,但国君却看不到这个“唇亡齿寒”的道理,反而猜忌于屈原,并将他贬出了国都郢。齐国知道楚国背叛联盟后非常生气,纠集其他合纵之国起兵攻楚,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答应出兵,合纵联军一哄而散。之后楚怀王受骗,而且是直接被骗到了秦国,秦国逼他割地,怀王这时如梦方醒,但严词

16、拒绝了强权要求,终老于秦国。虽然被贬但屈原依然心系怀王,忧国忧民,于是写了几篇文章以表报国之志,希望统治者能有所悔悟,并对劝怀王去秦国的新令尹非常不满。楚国新国君顷襄王不能容忍屈原的指责,直接将他贬到了更远的沅、湘,也就是今天的贵州沅水流入洞庭湖一带。一天屈原披头散发来到江边,碰到一位渔夫。而他与这位渔夫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哲学。渔夫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沦落到这般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才被流放至此。”渔夫说:“世道混浊则隐,世道明清则为,何必如此。”屈原叹道:“洁白的美玉,如何容忍得下被尘土所沾染,宁可葬身鱼腹,也绝不苟且偷生”。于是屈原写完离骚之后,抱石投于汩罗江。江边百姓知道屈原投河后,纷纷划龙舟先来相救,并包粽子投于江中,以免江中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