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074433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9.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总则解读(普法2017年.10)(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解读,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法律系郭岱光2017年10月12日,东升镇司法所法治讲座,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QIANYAN,前言,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与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更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成为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依据,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

2、第一步已经顺利完成,亦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QIANYAN,前言,CONTENTS,目录,我国经1954年、1962年和1979年多次启动民法制定,终因立法条件不足而未能取得实质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人大确立了“宜粗不宜细”“改批发为零售”的立法方针,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促成一批民事单行法的出台。其中,最重大进展当推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和与其先后陆续出台的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修改后的婚姻法等民事单行法,逐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一、出台背景

3、,而通则作为这一体系的总纲,引领其它单行民事法律的适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推动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今已时隔30多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活跃化,各类组织多元化,民事权利具体化,法律意识大幅度提升。出台一部缜密细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活动实践的新法律成为迫切之需。在时代的呼唤下,民法总则应运而生。,一、出台背景,民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一部基本法。我国已颁布了刑法典,而编纂民法典是中国几代立法者多年的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以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

4、、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一、出台背景,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它的出台和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为民法典的编纂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拟于2018年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而后争取于2020年一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实现众望所归。,一、出台背景,从1907年大清民律草案起,中国民法典编纂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新中国成立,民法典编纂半个世纪中有五次尝试: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终止)1962年,二次起草,1964年完成了草案(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11月,三次起草,至19

5、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停止)。到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则。2002年12月,四次起草,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对民法草案分歧较大,被搁置)。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一、出台背景,新中国民事立法“三阶段”,1950-1985:婚姻法一枝独秀1986-2016:民法通则+单行法2017-2020:民法总则民法典,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继承法、公司法、海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

6、,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一、出台背景,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编纂出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法典,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2016.6.14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一、出台背景,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1949,1954,1987,2017,我的光荣不在于打胜了四十个战役,滑铁卢会摧毁这么多的胜利,但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的,会永远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波拿巴,二、出台意义,1.编纂民法典是

7、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二、出台意义-民法典,1.编纂民法典是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化。这是总结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我国宪法确立了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原则。宪法的精神

8、和原则必须在民事法律中予以体现和落实。通过编纂民法典,健全民事法律秩序,就是要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出台意义-民法典,二、出台意义-民法典,2.编纂民法典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民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每个

9、民事主体都密切相关。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通过编纂民法典,完善民事法律规范,就是要构建民事领域的治理规则,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二、出台意义-民法典,3.编纂民法典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等为基本导向。我国民事立法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通过编纂民法典,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的基本规则

10、,为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就是要健全市场秩序,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1.民法总则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民法总则为民法典分则各编的体系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3.民法总则的颁布表明我国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民法思想体系,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1.民法总则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因此,民法典被视为现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誉为法治健全完善的标识。民法总则是系统编纂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它秉承

11、体系性法律思维方法,遵循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行为、民事责任的科学编纂结构,以人的保护为核心,对普遍适用于民法典分则各编的一般原则、概念、规则和制度进行了系统规定,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在具体内容方面,增加了对胎儿利益、个人信息、一般人格权、特定人格权的保护等,这些都体现了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加强。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了保护民事权利的观念,在世界上开创了在民法总则中全面系统规定民事权利的立法模式,我国人权保护法治建设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民法总则10月1日起施行,在这里看懂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前就开始跟民

12、法打交道了,去世以后,比如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去世以后还要跟民法打交道。在所有的部门法中间,民法体现了对“人”的全面的终极的关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可能订立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金额越来越大的合同。他(她)或会在上学之余参加一些私立的兴趣培训班或者进入私立学校读书,这样就将发生以他(她)为主体的合同,由此产生更多权利、义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民法总则赋予法人资格。以前面临的合同订立、财产处置等难题,解决起来有了法律依据。他(她)可以受集体委托,到银行以集体的名义开设账户,为集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大方便,大家的生产增收将有更多法律保障。,他(她)将在监护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

13、生。留下的财产,将在法律的保护下按照其生前意愿得到妥善处理,哪怕继承者或接受者目前仍是个母亲腹中的胎儿。,2.民法总则为民法典分则各编的体系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法总则表明我国民法典在编纂体例上采纳了潘德克吞编制体例。在潘德克吞编制体例下,民法总则是对民法典其他各分编进行“提取公因式”的结果。这种立法技术的优点是,一方面保持了民法体系和结构的明晰性,另一方面能够使民法典面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对抗“法律老化”的能力,在社会变迁中保持一定活力。民法总则为民法典分则各编的制定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并且设立了框架结构,民法典分则各编的编纂工作必须在民法总则的指导下展开。,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接

14、下来,我们即将展开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系统整合、修订完善工作。这一工作必须遵循民法总则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民法典。,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3.民法总则的颁布表明我国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民法思想体系我国民法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很多方面是向德国法学习的,但并非照抄照搬,我国民法的理论和实践对德国法那一套民法体系、概念进行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修正,并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进行了创新发展,由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事立法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法学者经过持续的学术

15、研究和理性思考,并从司法裁判工作中汲取经验,以我国现实民事问题为导向,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法思想体系。,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这为民法总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了系统的智力支持。我国民法总则所采取的以民事权利为轴心的结构体系,完全是中国式的,对大陆法系传统民法总则的编制方法作出了大胆的超越和革新,鲜明地反映了我国民法典对中国本土元素的高度重视。因此,民法总则的颁布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民法思想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标志。,二、出台意义-民法总则,民法典将由总则编和各分编组成,编纂工作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而民法典

16、的总则编即民法总则,统领整个民法典。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各分编将在总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作出具体规定。民法总则共分11章,包括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206条。民法总则既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了依据。,三、制定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3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