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68744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第3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讲解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 课标版,第3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及应用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 元素 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 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a.游离态:元素以 单质 形式存在的状态。 b.化合态:元素以 化合物 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2.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形成的 不同单质 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 有两种方式:a.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b.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 和石墨。 (2)同素

2、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 间的转化属于 化学 变化。,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 a.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 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b.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 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 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2)物质的变化 a.物理变化:物质仅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 其他物质 的变化。 b.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 其他物质 的变化。在化学 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3、1)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 ) (2)将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放入浓硫酸属于物理变化 ( ) (3)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 ) (4)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 ) (5)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跑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 ) (6)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答案 (1) (2) (3) (4) (5) (6),2.【多维思考】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 变化是否一定是化学变化? (2)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否是化学变化?,答案 (1)有化学键断裂或形

4、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 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 体等中虽有化学键的断裂或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 (2)不是。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核变化虽有新物质生成, 但由于原子核发生了变化,所以不是化学变化。,3.下列元素:Na Mg Al Cu C Si O S N P Cl He。 在自然界中: (1)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是 。 (2)只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是 。 (3)既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又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 (1) (2) (3),1.(2016四川理综,1,6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

5、的是 (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答案 B A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B项,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C项,二氧化硫能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可作漂白剂;D项,肥皂水呈弱碱性,可与蚊虫分泌的蚁酸反应,从而减轻痛痒。以上四项中只有B项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B。,题组一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2016北京东城二模)下列生活中常见的过程或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 的是 ( ),答案 B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 于化学变化,故A

6、不选;丁达尔效应为胶体独有的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受热凝固属于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 学变化,故C不选;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 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选。,反思归纳 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归类,题组二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3.(2015课标,7,6分)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 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 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答案 B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金属、矿物质等

7、反应,但不与玻 璃反应。,4.(2016安徽合肥八中模拟)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下列关于书中描述的解释正确的是 ( ),答案 A 黑火药是由木炭、硫及硝酸钾混合而成的,“硝”是指硝酸 钾,故A正确;“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中的“烟”为炭黑,不是焦炭,故 B错误;“朱砂银”是HgS,故C错误;五金之长为黄金,故D错误。,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1.物质的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 只用一种标准 进行分别归类的 分类方法,如: 物质,(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

8、类的对象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3)树状分类法 a.无机物的分类,c.盐的分类,b.氧化物的分类,盐,2.物质的转化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 氧化物 ( )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 )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 ) (7)盐中一定含有金属

9、元素 ( ),答案 (1) (2) (3) (4) (5) (6) (7),2.【多维思考】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2)Na2CO310H2O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是纯净物吗?,答案 (1)不一定。如O2和O3的混合物中只含氧元素。 (2)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属于纯净物。 (3)高分子化合物中n值不固定,故不是纯净物。,题组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2017河北保定模拟)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 的是 ( ),答案 B 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 物,故A错误;五水硫酸铜是纯净物,三

10、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氧化铜属 于碱性氧化物,油酸属于酸,苏打属于盐,故B正确;过氧化钠能与酸反应 生成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C错误;盐酸是混合物,CO不是酸 性氧化物,故D错误。,2.(2016河南信阳调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经分析知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质子数 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碱性氧 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NO2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不属于碱性氧 化物;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A. B. C. D.,答案 B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的混合物,故错 误;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

11、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故正确;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正确;依据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分析判断,NO2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正确;两种盐反应不一定生成两种新盐,如AlCl3和Na2S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气体,故错误。,反思归纳 正确理解“一定”“不一定”,规避概念失分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 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

12、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 酸酐(CH3CO)2O。,(5)胆矾、明矾等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6)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 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7)确定某酸是几元酸,不能依据分子中H原子的个数,如CH3COOH不是 四元酸,而是一元酸。,题组二 物质的转化 3.已知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室温下,A为固体,B和C均为气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按下图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13、A、B、C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可能是氧化物 B.A、B、C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不是碱 C.如果E溶液是一种强酸,则E溶液为硫酸 D.A、B、C中有一种金属且为B,答案 B A项,当A为Mg、B为Cl2、C为H2时,符合题给信息和框图转 化,A、B、C中没有氧元素,A项错误;B项,碱至少由三种元素组成,B项 正确;C项,常温下,B、C均为气体单质,E溶液不可能为硫酸,C项错误;D 项,金属在常温下不为气体,D项错误。,4.(2016河北邯郸一模)已知A、B、D、E均为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略去),则

14、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 不正确的是 ( ) A.若A是铁,则E可能为稀硝酸 B.若A是CuO,E是碳,则B为CO C.若A是NaOH溶液,E是CO2,则B为NaHCO3 D.若A是AlCl3溶液,则E可能是氨水,答案 D Fe和过量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与少量硝酸反应生成硝酸 亚铁,硝酸亚铁可以被氧化为硝酸铁,硝酸铁能与Fe反应生成硝酸亚铁, 故A正确;氧化铜与少量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过量的碳反应生成 CO,二氧化碳可被碳还原为一氧化碳,CO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 故B正确;NaOH溶液与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与少量的二 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15、,碳 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故C正确;AlCl3溶液和氨水反应只 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故D错误。,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 (1)定义:把 一种(或多种) 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 到的体系。 (2)分类 a.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标准是分散质 粒子直径的大 。 可用如下方式直观地表示:,b.若按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 如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 属于固固分散系。,2.胶体 (1)胶体的性质 (2)Fe(OH)3胶体的制备 a.方法:将烧杯中的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16、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饱和FeCl3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红褐色 ,停止加热,即制 得Fe(OH)3胶体。,b.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3)胶体性质的应用,3.三种分散系比较,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 (2)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 ) (3)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 (4)盐卤可用于制豆腐 ( ) (5)胶体不一定呈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 ( ),答案 (1) (2) (3) (4) (5),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 ; (2)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 (3)能够使胶体聚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