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6326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驿楼”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E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

2、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_答案(1)BD(2)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解析(1)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D项,应与“赴阙”相照应。(2)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

3、句即可。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人之军贺知章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注忧。注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4、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E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与“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从题材类别上看是一致的。(2)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答:_答案(1)CE(2)(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至军戍边之人的期望。解析

5、(1)C项,“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E项,王维的送杨长史赴果州是送别诗,但不是边塞诗,表达的是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感情。(2)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戍边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32017河南新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6、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注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

7、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BC(2)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

8、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解析(1)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2)应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最后一联,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的强烈,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切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42017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

9、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云物:云雾。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凄清”二字,既与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

10、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BC(2)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解析(1)B项,当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2)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

11、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52016山东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笼莺注清纳兰性德 注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12、(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干要求回答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提示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为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意象。(2)首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是“白白地”;其次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得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62017黑

13、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唐崇徽公主手痕注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

14、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_答案(1)AC(2)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