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553564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备用,外交辞令退秦口舌生辉, 战国风云说客与时并起。,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随堂检测,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感烛之武退秦师 摇舌退雄兵,片语济万民。 潇洒昏君事,寂寞老臣心。 仲尼奔异域,东方献殷勤。 当年微狐谏,遗恨史传音。,赏析:本诗首联写了烛之武的作为和功绩,颔联写了他不被赏识的臣子之心。颈联写孔子政见不被采纳,东方朔只能靠幽默取悦汉武帝,该联通过对比进一步写出了烛之武的丰功伟绩。尾联,写若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不但郑国要亡,烛之武终究也要寂寞终老。 全诗抓住几个关键的点,抒发了对烛之武“摇舌退雄兵”的感慨。,文本助读,

2、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 和 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答案:左氏春秋 国语,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

3、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

4、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3.备用知识 (1)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2)烛之武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5、3)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4.文化积累 (1)公、侯、伯、子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

6、公、芮公等。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执事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即官员;指供役使者,仆从;对对方的敬称;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3)寡人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基础积累,1.

7、通假字,答案:(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 (4)“知”通“智”,明智,答案:(1)连词,(假如、如果)没有/形容词,低微,贫贱/副词,隐隐约约地/副词,稍微 (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名词,边境/形容词,目光短浅,2.一词多义,答案:(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代词,代秦军/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4)动词,好像/连词,假如/代词,你,答案: (5)动词,通“悦”,高兴/动词,述说/名词,文体的一种 (6)连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8、/介词,用,答案:(7)疑问副词,为什么/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8)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9)代词,代郑国/代词,这/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答案:名词作状语:(1)在早上/在晚上 (2)在东边/在西边 名词用作动词:(3)均为驻军 (4)订立盟约 (5)符合武德 形容词用作动词:(6)损害 (7)变雄厚/变薄弱 形容词用作名词:,3.词类活用,答案:(8)远地,指郑国 (9)缺少的东西 使动用法:(10)使退 (11)使灭亡 (12)使受损害/使受益 (13)使成为疆界,4.古今异义,答案: (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2)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9、)的主人,答案: (3)出使的人 (4)那人,指秦穆公,5.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2)夫晋,何厌之有?( ) (3)以其无礼于晋。( ) (4)且贰于楚也。( )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省略句 (7)省略句,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结构图解,重点突破,1.【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内容结构】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参考答案: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简明交代了

10、秦晋围郑的原因。 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 旦夕。 这样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2.【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容】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参考答案:这个字就是“利”,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秦伯围郑,为的其实就是一个“利”字,那么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循循善诱的谈了“亡郑”和“舍郑”对秦国的利恶关系,让秦伯感受“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具体思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

11、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后,秦国可能会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让秦伯不得不权衡。 (2)“亡郑陪邻”。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又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 (3)“过河拆桥”。这讲的是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又将如何?言下之意,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那颗受伤的心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4)“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点,秦穆公最清楚,现在又来对

12、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这一点聪明的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5)“舍郑有益论”。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里的基地,“共其乏困”;另一方面,多一盟友,加强力量,可以牵制晋国。,3.【对应考点:赏析人物形象】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他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

13、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了邻国(晋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

14、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意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异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能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高考小贴士,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1)借助情节发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状态分析人物性格。 (2)借助议论性语句,包括作者的议论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语句。 (3)借助人物言行,找出文本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观点争鸣,烛之武有勇有谋,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

15、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思路提示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 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思路提示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途径,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

16、不会抓住机会推销 自己。,技法提炼 写法借鉴,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就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