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466326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德育故事 王小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德育故事起凤街小学 王小江初为人师,特别是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我觉得压力很大,无法理解一年级小朋友的行为和想法,而且经验也非常欠缺。对于一些突发状况,老是有点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应对。比如,当你兴致高昂的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却发现:几十个孩子像野马归巢似地奔进教室,有的满脸通红,有的气喘嘘嘘,有的还大声嚷嚷,有的还在争吵着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知道老师的存在,大部分同学还在开心地说着自己的话,做着自己的事,吵着自己的口,夹杂着几个同学的读书声音,打小报告的声音此起彼伏:生1:老师,他拿我笔生1:老师,他骂我“”生1:老师,他讲笑话。生1:老师,他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心急如焚,但是身为教师,我

2、还是按捺住心中的怒火,试着用平静的语气,语重心长的说道:同学们,大家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要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上课铃响应该要马上进教室,然后静静的等候老师的到来,不可以这样落成一团。同学们听了之后,确实是静了下来,有些还似懂非懂的点点脑袋,但是我觉得效果也不是很长久,等到第二天同样的情况会再次的出现,然后我故计重施,但是我发现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大家似乎产生了“抗体”。我无奈之下也没有深究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们班的学生随后又出现了状况,有些同学自己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在和周围同学讲空话。其他老师提醒我要抓一抓学生的课堂纪律。所以我也痛下决心要好好的整治一番我班的纪律。这次我改变方针,既然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用,那么我采用“诱敌”的政策。我想:人总是希望被表扬,被肯定的,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性就是坏的,我尝试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得到了一些效果。等铃声响起,我来到教室门口,看到学生们还是处于一片混乱中,我首先面带笑容的进入教室,并没有表现出不愉快,有的同学看见我的表情,就觉得有点奇怪,就好奇的静了下来,有的依然故我。我一看到有孩子坐端正了,马上树立榜样:“某某同学坐端正了,老师最喜欢坐的端正的小朋友。“此时,我发现,其他同学都会马上坐端正,并用认真的眼神看着我,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我趁此机会又会说:“都坐端正了,真不错!”这样的效果,比起以前不停地罗嗦指责,的

4、确要好得多。我尝到了甜头,觉得这招真是有用,就加以广泛应用。比如:我发现,上课时,有些同学不敢于发言,发言的老是这么几个同学,就说道:“举手的同学非常值得表扬,说明你在动脑筋,而且很勇敢,不怕说错。”这时,我看到了其中一位同学也举手了,我立即表扬道:“某同学也很勇敢,真不错。”然后,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这一招屡试不爽。我也总结出了:其实,人生道理对于一年级的同学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们怎么理解的了。一段大道理,敌不过老师的一个鼓励:一声大吼,敌不过老师的一句表扬。难怪老师们都说一年级的学生是要骗得,我深有体会,的确!如果我们一直鼓励一些好的行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也会一直存在着这一好的行为的标准

5、,会情不自禁地朝着这一好的方向而努力。用学生身边的人物做榜样,使他们感到真实,又感到亲切,既增强学习模仿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此看来,正面教育是可行性非常高的一种教育方法,但是,我认为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正面教育因人而异,但要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学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只适合正面教育,有些学生用激将法行之有效,尤其是一些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孩子,难得一次两次的刺激,反而可以激励他们成长。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还是应该更着重于正面教育,包含表扬、鼓励。老师不能吝啬他的表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经常有受到表扬的机会,即使对那些能力稍欠或者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使他们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而不断地进步。2、树立榜样,并在学生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是榜样。班主任如果在班中树榜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最守纪的为“守纪之星”;最勤学习的为“学习标兵”等,公布布告栏上,隔一定的时间重新选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当“星”的机会,选上是“星”的自然表现更好,不选上的也认真表现好想当“星”,收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