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41263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周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 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

2、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

3、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 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两者的联系在于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是两者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活动过程,也

4、从它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则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自然辩证法与 STS: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区别在于 STS 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首先,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可以支持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往往是以理论为基础开展的,自然辩证法则是科学技术的理论

5、基础,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持。其次,掌握自然辩证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每个科学工作者,虽然说是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多数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需要对交叉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等进行研究的,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需要充分拓展视野。最后,懂得自然辩证法能改善科学工作者的哲学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哲学。总而言之,自然辩证法是培养人形成更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有效途径,自然辩证法所拥有的理论基础,对开拓人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J第三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所了解的同学可能都知道, “生态文明” 成了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而且“ 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了党章。以下是胡锦涛于年月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第八部分的一段话:“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同学们学习教科书自然辩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三章的内容,并且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 年版) 。在此基

7、础上对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2 )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3 )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中。 (3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还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

8、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2、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进行

9、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3、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的

10、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第二,要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第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的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J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第四,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只

11、有使广大人民都普遍认识到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节制人口、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自觉意识和良好风气,才能真正做到让人民理解可持续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巨大的能动力,才能持续稳妥的推进。其次,要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要与绿色文明相融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常规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同步发展,向科技密集型产业倾斜;在财税政策上,提高用于环保项目的科研经费比重。第三,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找到资源开采的最优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和技术进步逐步减少对枯竭性资源的依赖。为了保证当代人的经济活动无损

12、于后代人的福利状况,需要建立一个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确保资源能够传递给后代人。第四,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各级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第四周: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37 年,在鲁桂珍等人的影响下,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1

13、946 年春开始编写系列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 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他被誉为“20 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995 年 3 月 24日,李约瑟在剑桥寓所逝世,享年 95 岁。 李约瑟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中,对他提出的难题作过种种不同的表述。其中规范性的表述包括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有人也将此问题简单地概括为“为什么近代

14、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之后,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经久不息。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事件,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约瑟难题的延续。 2004 年 9 月 3 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 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 月 23 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J 实际上,杨振宁的观点可

15、以说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回应。他跟爱因斯坦等人给出的观点相似(“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爱因斯坦致斯威泽的信,1953 年),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 5 条,其中 2 条与易经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里面只有归纳法而无推演法(即演绎法)的思维方法;“天人合一”的观念。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

16、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 ”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综上,请问你对“李约瑟难题” 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个问题成立,那么你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参考网络资源或相关文章进行思考和总结。一、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造成负面影响。第一,中国封建统治者鄙视科学技术,瞧不起科学技术人才,甚至还利用种种手段迫害科学技术人才。第二,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它迫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封建礼仪,这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活动的进行。二、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对科学技术的阻碍。第一,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严重地抑制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就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第二,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