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沙漠中的苇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11230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沙漠中的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沙漠中的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沙漠中的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沙漠中的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漠中的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苇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运用。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出示:白杨礼赞的课文片段,回顾课文写作思路,揭示课文的写法(借助白杨礼赞,学习新文,巩固)二自主学习1. 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圈点勾画出描写沙漠的词语和句子,加以概括)2. 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分别找出描写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的句子,并加以赏析。)三重点研读(重要语句)示例

2、:1. 文中引用诗经中诗句、提到“白洋淀,沙家浜的苇”、(水乡的苇)提到“这该是植物中的弱者”,有何用意?2. 作者在第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下面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3. 文章结尾“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中的“美妙的景象。”如何理解?四总结: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五、归纳1、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有的散文,题目不能提示象征物的,我们通过全文,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找到、找准所托之物,这是我们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2、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3、抓住议论语句,揭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扣准议论抒情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