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10453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十堰东风41学校 何玉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自制课文

2、朗读微视频 2、桃花源记故事视频 3、教学用PPT一、走近作者了解陶渊明1、教师诗意介绍导入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美好的诗,他就是陶渊明(生齐)。出示:归园田居其三 学生齐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劳动场景?谁来说一说生: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师补充:辞官归隐

3、后的陶渊明深居简出,躬身亲耕,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桃花源记,感受理想之所的光芒与美丽。二、走进作品探访桃花源1、初读课文:找线索理顺序(1)自由练读:出示诵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句子流畅,音韵铿锵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要求练读。(2)生生赛读:在诵读中,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环境美 生活美 人情美同学们在反复的诵读中能否理清课文顺序,找到全文的线索?出示:_桃花源_桃花源_桃花源从发现到离开对于渔人而言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请四位同学用有感情的朗读带我们感受这样美妙奇幻的经

4、历。2、跟读课文:播放范读微视频,全班齐读。3、品读课文:用联想绘意境语言形式:从“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特点:风景优美、环境宁静、生活快乐(1) 引导学生在遵循愿意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把画面描述具体(2) 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诗文运用迁移品味以动衬静的写法三、走进历史体味隐者心过渡语: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茂密的桑竹,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1、屏显背景资料,教师配乐诵读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

5、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百姓的疾苦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感受教师师引导学生联系白居易的观刈麦和杜甫的石壕吏加深理解。师: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3、梦幻现实对比体味隐者心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桃花源充满田园气息,良田、美池、桑竹,这些景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一个梦幻,一个现实,差别如此之大。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呢?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因为现实生活如此残酷,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呈现出和平、宁静的特点。这样美丽的桃花源,这样美好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全班齐“后遂无问津者”师:写此文的时候,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依然有梦,无人问津时,他在桃花源诗的最后,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补充:屏显: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