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07307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随堂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诵读欣赏随堂练习【一】、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1)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

2、机的天真意趣。“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二】、宋代词人宋祁的词玉楼春中的红杏: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红杏盛开衬托出春意之浓,着一“闹”字,似是杏花在有意闹春,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同时,“闹”字还容易使人联想到“闹新春”、“闹元宵”等热闹景象,融入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烈期盼之情。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下阕即景

4、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解读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这首小令中描写了几种景象?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

5、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的萧瑟的深秋景象。(5)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6)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8).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6、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9).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2、 “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3、 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枯藤、昏鸦。4、 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6、 小令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以景衬景。结合具体景物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归纳: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样的效果还得归功于作者对以上几种景物的独特描写,而我们就把这种蕴涵作者独特感情的景物称为意象,即枯藤、老树、昏

8、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四】:白雪歌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押什么韵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忽如一夜春

9、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作品早发白帝城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

10、,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一首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1)诗篇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历来被人传诵,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呢,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

11、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春望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而河山依旧。虽江山未改,但景象大异。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写景,情寓景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书”是针对上句的“恨别”,有了离别才有思乡的家书;“烽火”照

12、应前句中的“感时”。感伤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战火。最后两句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把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推向极点。诗人愁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说明头发都快掉光了,诗人的愁苦都缘于“国破”和“恨别”。全诗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诗人激越与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现在遣词用语上。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六】(1)、山居秋暝 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

13、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眼睛淡远之境如在眼睛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

14、,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七】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 “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15、。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八】(1)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2)、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还在于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闻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悲愤。如“楚辞”的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和诗歌创作。从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