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06689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阡县聚凤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4 年 4 月 4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授 课 时 间 备课人 廖益献学 科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课 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能力目标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2、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三维目标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1、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

3、言表达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导入作者和背景简介一、引入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二、解题提问: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明确: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

4、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三、背景简介: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 200 万年,面积约 2 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在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 2000 多年。到公元 4 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

5、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 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 50 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 2000 多平方公里。60 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 年底,彻底干涸。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2文体介绍学习字词文章结构分析思考探究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四

6、、文体常识: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本文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串读课文掌握字词(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萧瑟(s)和煦(x)干涸(h)吞噬(sh)裸露(lu )戈壁(g)荡漾(yng)娱乐(y)无垠(y n) 边缘

7、(yun)(2)词语释义: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形容冷落,凄凉。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吞噬:蚕食、并吞。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无垠: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第

8、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还拥有的一切。(三)浏览课文,思考探究:(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什么?(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过去:“绿洲”“仙湖” 现在:“沙漠”“神秘”变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深层原因: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充满了痛惜

9、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训练复述能力)(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作 1、熟读课文。3业 2、完成课后练

10、习石阡县聚凤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4 年 4 月 4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授 课 时 间 备课人 廖益献学 科 语 文授 课 班 级 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课 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能力目标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2

11、、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三维目标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1、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

12、表达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调整与思考导入语言品味一、导入: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应从中学到点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会很多,但只要所说的内容与环境、生态有关,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阐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 )二、精读课文:(一)语言品味:(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两个“没有” 、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2)另据史书记载,在 4 世纪时,罗布泊水面

13、超过 20 万平方公里。到了 20 世纪还有 1000 多平方公里水域。“20 万平方公里” “1000 多平方公里” ,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 60 年代的 1321 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 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 ,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急剧” “马上” “很快”明确写

14、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4写作手法问题探究课内(4)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5)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 年间湖水下降了 8.8 米,平均每 6 年下降 1 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 10 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 50 年代的 1.1652 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 平方米

15、,水深只剩尺余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二)写作手法: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1、学习对比的写法。组织学生讨论:(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明确:过去的罗布泊:A、“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

16、,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B“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C“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 世纪 20 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 “碧波荡漾” “胡杨丛生” “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现在的罗布泊:A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B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学习拟人的写法。组织学生讨论:(1)作者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