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06687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活见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九单元破除迷信活见鬼教学实录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刘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独立识字能力。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古文的韵味,并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表达上的不同。能借助译文来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和辨别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与默读、浏览和精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抓细节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领悟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不要无中生有,庸人自扰。教材简析: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2、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下雨的夜晚,一个赴宴回家的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他的伞下一同走,一路上那个人也不说话,持伞的人怀疑那个人是鬼,因此走到桥上时,就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到了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着却大笑起来。这个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教学准备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

3、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设计总述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将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出韵味。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导入环节设置疑问,从学生熟悉的“鬼”字入手展开谈话,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引出古文学习中“读”这个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呈现不同形式的“读”与“学”:初读学字词、听范读学要领、同桌对读学文意、小组演读学内涵。总之,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还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以及个性化体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话题,引入新课1、师(板书“破除迷信”

4、):孩子们,这是我们本单元的主题,之前我们学过课文西门豹治邺,在那篇文章中,老百姓迷信什么?生:迷信河伯,迷信神(板书:“神”)。那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又是迷信什么呢(板书:“鬼”)?抽生反馈。 2、追问:真的是迷信鬼吗?(抽生反馈)谁来读一读课题?好,那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活见鬼。 (二)回顾旧知,指导学法 1、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做什么?生:读准字音。(板书)原来学古文,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准字音。(板书) 2、请孩子们翻开书P95,拿出预习单,(先在小组内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读的生字)孩子们看看哪些字的读音是特别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自由说(提醒如:俄顷,提

5、醒后鼻韵,第六句中哪位小老师觉得还有读音需要提醒的,好,你来教读两次;奔的读音。“撩”字是多音字,亟,愕然等字的读音,再把这个字放回句子中读一读。请1-2人读。在全班来读一读) 3、孩子们,课文能读准了吗?好,你们自由地来读一读。那我要来检查检查,请1人读全文,全班再齐读。 4、师:孩子们把字音读准了,但读准字音只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第二步该是什么?生自由说,其实读文言文还要讲究文章的停顿和节奏。师:板书“读出节奏”(板书)现在认真听老师读,请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和节奏,拿起你的笔边听边在文中需要停顿的地方画小斜线。(教师范读,学生倾听并作记号)师:你的“”画出来了吗?来,和老师核对一下,是否一样

6、。(PPT)5、(出示范文)师:请同学们参考一下老师画的,照着节奏再自由读。(生自由读)师:哪个孩子愿意来读一读,读出文章的节奏。请1名生读。(适时纠正学生读。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会断句,但有问题。你听,你是这样读的,示范,但老师是这样读的。同学们,老师读的和他读的有区别吗?生:有。那老师告诉你,这就叫“音断气不断”,(板书)你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再读读这句话。师:不错,文言文的韵味一下就出来了。全班孩子像他那样读读这句话。)全班齐读。6、师:孩子们,古文的节奏我们似乎也掌握了,但如果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读,我相信你们会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味道。所以我们第三步就是读懂文意 。师板书:读懂文意。现在

7、我们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PPT7出示游戏规则:同桌一人读一句古文,一人读一句译文,读完交换。)提醒:读得时候尽量读短句。7、师:哪对同桌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合作成果。(生展示读,评合作真默契)8、孩子们都读懂了吗?那现在老师打乱顺序考考大家,我随便读一句古文,你们能来读译文吗?生:行,好开始。看大屏幕,师抽文言文,生答出译文。(提醒:愕然,亟奔、趋,号呼),孩子们,我们配合的也很默契。9、那孩子们,文章你们似乎都读懂了,那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请看是大屏幕(PPT)(谁+干什么+结果怎样,这真是活见鬼!)谁来试试,抽生回答。三、创设情景,体味情感1、那围绕着这

8、个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板书)生提问:文中的两人指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是谁?) 他们为什么会怀疑对方是鬼?(板书:为什么?) 他们怎样发现自己闹了个笑话?(板书:怎么样?)2、师:回到古文(PPT出原文),你能不能从原文中找到这两人指的是谁?生:赴饮者,第二个人是谁呢?投伞者。(师:板书)3、 他们相遇的过程里,为什么怀疑对方是鬼,请孩子们回到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生勾画句子并汇报。(第3-4句)咱们再读一读,此时赴饮者的心理是怎样的?生:疑,恐,(板书)4、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对方是鬼?生:因为久之,不语。(板书:不语)师:不语,就是不说话,不说话就怀疑他是鬼吗?生:是因为他好久都

9、不说话,(板书:久之,师指大屏幕“久之”)一点声音都没有,板书(无声)所以就以为他是鬼。好, 来读这句话,当赴饮者怀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以足撩之,(板书:撩之)撩是什么意思?生:用脚去撩试,去碰。师:只是用脚去碰嘛?孩子们来做动作。生做动作。师:用脚去碰,去勾。怎样碰,怎样勾?生:小心地、悄悄的试探的去碰去勾。为什么要悄悄地轻轻地去碰?赴饮者心理是怎样想的?生1:因为他怀疑对方是鬼,所以只有悄悄的轻轻的去碰。那孩子们再猜猜他会是怎样的表情?生:他会非常紧张,眉毛都皱到一起,眼睛瞪的大大的,屏住呼吸。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表情,再读读这句话。师:老师听出了害怕。但读得还不够轻,声音再低一点

10、,读出小心翼翼。再请个孩子来读一读。老师听出了你的害怕。全班一起来读读这个短句。5、 那撩的结果是?生:不值。撩之,不值(没有碰到),师板书(不值)。正是因为他没有碰到,所以这时他愈益恐,再读,预设:既没有声音,碰也碰不到(无形),他心理这么害怕,这时他怎么做的?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奋力挤,(读出奋力的味道)趋在这里的意思?撒腿就跑,不够快,再读。全班再读。6、 孩子们,赴饮者因疑生恐,真是活见鬼了,你能结合板书,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吗?(点评:动作、心理、表情说的很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是的,孩子们,作者用几个词把赴饮者害怕恐惧的心理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文言文用词真是精准、

11、巧妙!6、咱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他们怎么发现自己闹了笑话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生答。师:引读课文57句话,你能用“之所以他们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是因为”师:孩子们,其实事物之间都是有因果联系的,文章其它内容也是又因果联系的,那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其它内容嘛?预设:二人之所以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对方是人而不是鬼,才闹出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笑话!四、小节全文,读题结束1、孩子们,咱们再回到单元主题,“破除迷信”,活见鬼中究竟是谁迷信什么?他们又为什么迷信呢?结果怎样?那最后这个迷信又是怎样来破除的?师:用因果关系来破除迷信,就能判断他们有没有遇见鬼。2、 现在再让你读课

12、题,你会怎么读?抽生反馈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堂课上我注重对孩子们古文朗读的训练,希望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魅力和韵律美。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初读识字(读准确)范读练读(读出节奏)游戏对读(读懂意思)课本剧表演(读出韵味)。而游戏对读和课本剧这个环节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让看似枯燥无味的古文教学一下子变得特别有趣,课堂也生动起来。 此外,教学中我还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却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我在结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二人相视愕然”,他们在笑什么?冯梦龙写这则小故事真的只是博大家一笑吗?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就达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