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02752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王志彦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夏代学校的记载 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礼记明堂位载:“序,夏后氏之序也。” 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郑玄注曰:“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汇考总则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先秦一些典籍引用了夏书的资料,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瑟,啬夫驰,庶人走”;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夏书

2、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礼记礼运还记载了孔子主张用“夏之时”事情。上述材料表明夏代已经有文字存在了。,(二)夏代学校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氏族部落,因而两种制度和两个阶级的斗争还很尖锐。为了巩固政权,所以夏代“为政尚武”,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记载了夏后启曾在大乐原野上,教人们操练“九伐”舞。夏代的“九伐”舞是舞武,是一种军事操练。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说:“夏以射造士”。说明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2.以孝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载:夏商周的学校教育是要“明人伦”。

3、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礼记内则载:“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可见,以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教育是夏代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3.宗教教育 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礼记表记讲“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 表明夏代的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核心。,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一)商代的学校 1.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的学校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通过对甲骨文学字的分析,表明“学”是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有一甲骨卜

4、辞载:“丙子卜,贞,多子其 (往)学,版(返)不冓(遘)大雨?” 又一甲骨卜辞载:“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2. 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信的。 礼记明堂位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作乐于瞽宗。”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说明商代不仅存在学校,而且还建立了素朴的小学、大学两级制的学校制度。,(二)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 1.以占卜为核心的宗教教育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表明敬奉天神和祖先,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

5、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占卜术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 据先秦典籍记载,殷人做任何事时都要进行占卜,在此情况下,占卜术的传授就构成了重要的教育内容。,2.礼、乐的教育 商代是一个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大小贵族和百官都是夏王朝的成员。为了加强氏族内部的团结,必须学礼。 礼,在这时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孝道,同时商代贵族在打仗或祭祀祖先时还要唱歌奏乐,以鼓舞士气和表示祭祀的庄重。所以,习礼、习乐便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又一内容。 以“乐造士”是商代教育的特点。,3.军事教育 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镞和青铜制的兵器,如戈、矛、戚、钺、刀,说明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动员的人数也很多。奴隶主贵族若要成为具有

6、作战本领的各级头目和武士,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是必须的。,4.读写算的教育 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文字,就得会阅读和书写。 甲骨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其中有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它四行则字迹歪斜不整,中间夹杂二三个刻得整齐的字。 据郭沫若分析,那一行整齐优美的字是教师刻的范字,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当中几个整齐的字,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教的。同时数学上的成就也被引入教育内容中。,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的学校系统 西周的学校按照地域可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设在京城的“国学”; 一类是设在地方的“乡学”。 国学依据教育程度又分为两级: 一级为初等教育性质的小学 一级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

7、,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既说明小学、大学的建校地址;又说明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名称上,都有区别。,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可细分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围环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位于西面的称“瞽宗”(西雍)。 至于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西周学校系统图,二、西周教育行政与管理 (一)教师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据周礼春官和周礼地官记载,国学的

8、教官有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乡学的教官有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各级教官的职能划分非常明确。,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龠。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保氏,养国子以道,教六艺、六仪。大胥,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小胥,掌学士之徵令。 大司徒,掌施十有二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乡师,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父师,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父师。少师,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为少师。,(二)入学年龄与学程 由

9、于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使学生的入学年龄有早晚之别。 大戴礼保傅载:王太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尚书大传载: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的孩子)15岁入小学,18岁入大学。 根据对学生进入小学、大学的年龄规定,以及学记的有关描述,我们可以推知当时小学的修业年限是7年,大学的修业年限是9年,全部学程历时16年。,(三)考核 大学实行隔年考试,9年中共考五次。考核内容为德行与道艺,乡学的考核程序和内容与学选制度和惩罚相关联。 学记对隔年考试制度做了详细的描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10、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三、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一)国学的教育内容 1三德三行 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 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2六艺: 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包括吉、凶、宾、军、嘉五方面; 乐,即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 射,即射箭,包括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五方面; 御,即驾御战车的训练,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方面; 书,即文字教育,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方面; 数,即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行、蓍龟、

11、杂占、形法等方面。,射御,数,3六仪: 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二)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相见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由上述教育内容可以看出,国学和乡学的教育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六艺教育却贯穿始终。这说明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六艺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三)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

12、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2)求知兼求能 。 (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四、夏商西周教育的特征 (一)学在官府 国家政权出现后,奴隶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和进行管理的需要,把各领域的知识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分门别类汇集成书,并由相应的官员掌握,这种现象被成为学术官守,由此就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征。它的突出表现是文化教育由官方垄断,民间没有专司文化教育的团体和机构。,学在官府的表现: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教师政府官员兼任,做官是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学校中对教师的选用,完全被政府包下来。

13、教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因而毫无专业精神可言。,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可记,说明官学的发展已经陷于停滞甚至荒废的状态。 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官学的记载仅是偶尔有之。 如: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修泮宫“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了郑国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这两则记载虽与官学有关,但从记载的内容看,此时的官学似已失去了学校的职能,仅是统治者用来的点缀而已。,春秋战

14、国时期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由于奴隶主贵族享有世袭特权,其子弟不需要学习,也一样能够成为统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习气。周大夫原伯鲁公开承认“不悦学”,声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不学,则苟而可” (左传昭公十八年) 。,(2)社会动荡的不安,战争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政局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据春秋所载,二百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活动竟达483次,平均1年有2次战争。统治者特别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范围,及时享乐。在此情况下,统治者是无暇顾及教育的, 诗经郑风子矜毛序称:“乱世则学

15、校不修焉”;郑玄注也说:“国乱,人废学业。”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为官学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它的衰落当属必然。,(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策的选取上由重文向重武过渡,最后形成崇法尚武的国策 在诸侯争霸,七国争雄的形势下,武力成为各国开展外交的强大后盾。强调人伦道德的“礼乐之教”与尚武强兵的时代主题多有不合,显得迂阔而不合时宜。尚武的政策导向使得统治者对培训武将、士兵很感兴趣,但是却冷落了官学。,二、学术下移 在西周,学术典籍为官府垄断,周王室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内部斗争和各种特权由天子而诸侯而大夫而陪臣的转移,文化典籍逐渐突破贵族垄断的局面,转移到民间。伴随着学

16、术下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被逐渐瓦解,而向民间扩展。学术下移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即在私学中开展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探究导致学术下移的因素时,根本在于王室衰微引起的王室内讧和权力的转移。 西周时期,诸侯定期朝聘贡献,是王室的重要收入,而东周却失去了这个重要收入。按照鲁史春秋所记,242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关系最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引起学术下移的关键性因素是周王室的内讧。其中较大规模的学术下移有两次。第一次在周惠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先后发生了王子颓(公元前675年)及叔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634年)争夺王位的内讧,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马氏离周去晋;第二次,周景王死,周敬王立(公元前51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