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9969366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吉安市教研室 周韩林一、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做了哪些修改:1.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验稿新课标第一学段1.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2.喜爱图书,爱护图书。1.学习默读。2.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2.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实验稿新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

2、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

3、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的,做了适当调整,降低了难度;有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说明;对“目标”及“建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晰。二、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亮点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中第一句话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这一精神,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

4、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所以,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有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

5、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文学活动。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别人的材料中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

6、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因此,修订版的课标在第三学段中增加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

7、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这方面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阅读测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PISA将阅读者可能遇到的阅读情境分为四种,即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受此启示,一位老师编写了这样一道试题: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100%精品 75%价格特价版 每套小学生阅读文库让读书走进人生让人生飘进书香#少年儿童出版社(1) 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2) 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 (3) 100%精品说明这套书();75%价

8、格说明这套书()。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这是典型的个人应用阅读的能力评价。命题者从阅读者在真实生活中进行应用阅读活动时的状态出发,来确定阅读材料,毫无疑问很好地体现了其生活性。再如: 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小明在阅读课外书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啊,大海有这样大呀!跟它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去查成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 望洋兴叹 兴,发出。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能胜任或没有条件做好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中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仔细读了几遍后,小明终于明白: (1) “望洋兴叹”的“

9、兴”意思是(),根据意思,“兴”应读作()。 (2)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3)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原意是(),现在多比喻()。“河伯望洋兴叹”这句话用的是它的()(原意或比喻意)。 这样的试题,其实考查的不是一般的读写能力,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信息素养及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和PISA对阅读能力的定位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运用涉及的范围和话题应该是十分广泛的,语文课程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涉及的材料和话题非常广泛,甚至有点驳杂。之所以纳入如此广泛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接触并逐步掌握多种领域里的常用词语,学习

10、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这种情况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多方面内容和多种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再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上世纪50年代,语文课程被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理由是:语言属于科学,文学属于艺术,两者规律不同。我们后来又把具有不同规律的“汉语”和“文学”两门课合在“语文”一门课程里,这又从另一种角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这样一门多方面目标和内容综合的课程,在教学中,对它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使它成为以“实用”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还是以“审美”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还是“实用”、“审美等目标协调配置的“语文”?

11、对于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它的核心任务,摆正多种关系,在各种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巢宗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2.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教师分析”一说,语文课程标准数次改动,原为“不应完全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明确表示对“教师分析”不能完全否定。现又将“完全”一词删去,回到“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提法。看来对“教师分析”似乎有“又怕又爱”之感,只是限制在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

12、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对于阅读材料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

13、同的解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案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文时,在学生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后,提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以下用“反方”代替)和“落花生”(以下用“正方”代替)意见相左的两派,进行“

14、实话实说”辩论。以下是教学实录。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理由)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你。 正方: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全场大笑)而且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花生保存时间长。 师:好,我们听听“苹果、石榴”的意思。 反方: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学生和老师齐鼓掌) 正方:我们落花生非常谦虚,同样有用,但不炫耀,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全场齐鼓掌) 正方:毛主席就像是落花生,从农民当中走出来默默工作,做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 师:举了一个伟人的例子,毛主席正是从黄土地

15、上走出来的一位“花生”,多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反方:落花生代表着旧时期的观念,苹果、石榴代表着现在ZI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只有让大家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苹果、石榴。 师:对,我们现在做广告,还要各种包装,宣传自己有道理。(学生自发鼓掌) 正方:现在公司招聘,看重的是知识、能力,而不是长相(听课教师中传出喝彩声) 正方:我认为现代社会是需要知识和能力,但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苹果、石榴那样挂起来,让别人看到,也是没用的。 师:好,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经过这次辩论,你们觉得现今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正方: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