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与寄生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995815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主与寄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寄主与寄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寄主与寄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寄主与寄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主与寄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 作为寄主的批评家作为寄主的批评家是米勒在面对艾布拉姆斯和韦恩布思等人对解构主义批评的指责时,为解构主义批评所做的辩护。在这篇文章中米勒从生物学的角度引进“寄生物”“寄主”的概念,喻指文学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批评文本与批评文本之间、文学文本与批评文本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分析,米勒得出结论:批评家所要做的不是追踪作者的意图,而是循着文本的踪迹创造出新的意义。3.3.1? 寄主与寄生?在作为寄主的批评家的开篇,米勒首先提出艾布拉姆斯和韦恩布思等人对解构主义批评的质疑,在回应这一质疑的过程中,层层展开文章,为解构主义批评正名。艾布拉姆斯与韦恩布斯等人认为:解构主义批评是一种依附于单义性解读的

2、寄生性阅读。它是以颠覆和蚕食单义性解读的方式出现的,是单义性解读的寄生物。对此批判,米勒并没有以简单否认的方式予以辩驳,而是巧妙地论证了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瓦解了艾布拉姆斯和韦恩布思设定的寄生物依附、蚕食、侵害寄主的观念。对于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米勒从词素和词源的角度对“寄生物(parasite)”和“寄主(host)”进行了分析。米勒指出,寄生物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parasitos”,原义是“在食物旁边”.它由 para-和 sitos 两个词素构成。Para-是一个具有双重性对立的前缀,既能够指附近、相似、内部,也能够指远处、差异和外部。它所表示的事物既可以位

3、于内部与外部分界线的两侧,也可以是分界线本身,亦可以是联结着内部和外部的具有渗透性的薄膜。寄生物(parasite)的这一前缀暗示了这个词本身存在的自我分裂。米勒通过对寄生物一词进行词源学的追溯,发现该词中隐含着一个思想、语言、社会组织的奇异系统。起初,“parasitos”的意思仅仅是食客,那是,他还是个正面人物,是主人的一位亲密来客,同主人一起分享食物。后来,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parasitos”具有了职业食客的含义,专指向别人讨要进餐而自己从不回报别人的人。由此,寄生物(parasite)形成了现代英语中生物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的含义。在生物学上,寄生物一词主要指依赖不同有机体生长,在其

4、中汲取营养,但对寄主没有任何裨益的有机物。而社会学的含义是指惯于接受他人的慷慨大方而自己却不做任何回报的人。对于“寄主”(host)这个词来说,也存在着这样复杂的关系。从词源上来说,“寄主”一词本身就包含着主客的双重对立关系。因为实质上“主人”(host)与“客人”(guest)可以追溯到同一词根:“ghos-ti”,意思是陌生人,客人,主人,也就是“人们同他负有友好往来义务的人”而之后这一词根经过演变分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意义的两个词:host 和 guest.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人是客人,客人也是主人,主人还是主人。”另外,寄主一词还有“圣餐供奉用的面包或圣饼”之意,是由起源于拉丁语

5、“hostia”的中世纪的英语“oste”一词演化而来,有祭品、牺牲的含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寄主既是与原本只是“同桌食客”的寄生物共同分享食物的食客,自己也是被吃的食物。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关系包含在“host”这个词本身内部。米勒通过一系列词源分析暗示我们:如果对任何一个词语进行追根溯源的话,都会回到一个业已分裂的源头,我们在日常对词语的使用中早已遗忘了这个分裂的源头,因而才造成了语词的单义性现象。也就是说,语言本身是多义的、丰富的,因而也就决定了文本内部异质共生的。所以,任何一个文学文本内部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任何一个批评文本对批评对象的解读都有不对称的地方,任何一位批评家的批评文本

6、中也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在米勒看来,对任何文本进行明显的单义性解读都是同该文本本身不相一致的。单义性解读和解构主义解读都是坐在“食物”-文本旁边的同桌食客,三者“是主人兼客人,主人兼主人,寄主兼寄生物,寄生物兼寄生物”的关系,并不是两极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始终都存在一个与两者发生关系的第三者,两者将这个第三者分化、蚕食或交换,并且通过跨越这个第三者而相遇。因而可以说每一个文本内都存在着寄生性的东西,既是对先前文本的摹仿、借喻,又通过吸食它们而对它们造成破坏。不论文学文本还是文学批评,都是关于话语的话语,任何单义性的意义都是不存在的。文本在不断运动的寄生物与寄主的锁链中形成联想的结构,使话语

7、呈现出异质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米勒通过从词源上探索语词,破坏语词在形而上学系统中的稳定性,使其呈现出更有力量的模糊性、内部异质性,进而动摇文本的稳定性,达到把文本从传统形而上学的单义性解读中解放出来的目的。3.3.2 创造意义:读者的使命米勒通过对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传统的“明显的”单义性解读,还是他所提倡的解构主义解读都不是单义性的。每一种解读都在其自身内部包含着另一种解读,它们本身既是寄主,也是寄生物。在米勒看来,解构主义的解读并不是为了颠覆单义性解读,而是为了从传统的单义性解读中读出更多新的东西。他们通过词源分析、一词多义和概念嫁接,将文本的确定性悬置起来

8、,从而开启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解构主义的解读强调的是在单义性解读的基础上,寻找文本中的边缘和盲点,以此演示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德里达曾在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一文中,提到过这两种解读方式的差异。他指出,单义性解读是一种重复性阅读,解构主义的解读是一种批评性阅读。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译解,是对文本中的真理和源泉的追寻。后者的目的不再是寻找文本的源泉,关注文本的真理。而只是一种肯定阅读的游戏。很明显,前者的目的在于客观阐释,力求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追寻作者意图的过程,读者在其中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简单地追踪、重复作者的意图。而后者则给予

9、了读者更加自由的阐释空间。在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的观念影响下,颠覆了作者对文本的主宰地位,文本获得了自由与独立。文学文本的解读不再是对客观性的追求,而是对文本自由嬉戏的追求。虽然包括米勒在内的解构主义批评家都倾向于解构主义式的批评性阅读,但他们对单义性解读并没有漠然视之。他们认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采取双重阅读的方式。第一重阅读实质上就是单义性解读,它是解构主义批评和传统批评都会经历的,是解构主义批评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即说明文本在传统意义上是不可读的,这样解构主义批评便无从下手。因此,解构主义批评家承认单义性解读的意义。比如,德里达曾在论文字学中指出:“重复性评论的

10、环节在批评性阅读中无疑有其他地位。然而要承认和尊重它所有的经典阐释是不容易的,并且需要运用传统批评的所有工具。但是,没有这种承认和尊重,批评性生产将会有着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危险,而且会让自己差不多无所不说。”因此,可以说,单义性解读对解构主义解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然而,解构主义的解读不会只满足于这种力图发现文本意义的解读,它的目标是创新。米勒认为文本中从来不存在确定的意义,虽然作者在写作时有想要表达的意图,但由于语言的异质性以及意义的播撒,他的意图无法清晰准确地在文本中呈现出来,而只是在其中留下了一些踪迹,这些踪迹无法使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使其获得一种确定的、完满的意义。因而,在米勒看来,意

11、义不是对作者意图的追寻,而是一种文本建构物,它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之中,这种交互作用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接受者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寻意义,而是为了创造意义。正因为文学文本没有确定的意义,读者在解读时才可以为它创造意义。但我们应该明白,这种解读必然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读者创造的意义不会是对文本进行颠覆性的阐释。正如芭芭拉约翰逊(Barbaba Johnson )所说:“对文本的解构并不是按照随意怀疑或任意颠覆的方式,而是通过细心梳理文本内部意义的彼此冲突的力量来进行。”在米勒看来,创新是批评的源泉,批评家应当以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并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发掘文本中边缘化的互相矛盾的因素,得出不同于传统阅读的解读方式,为文本创造出丰富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