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953137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2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汇总(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篇 材料改性技术,一简介作用与发展历史 二主要内容 热处理 表面技术,第6章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6.1 序,一.定义: 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再以规定的速度冷却到室温的工艺,二热处理发展概况,周朝:石墨化退火 西汉:清水焠青锋; 19世纪后期: 发现热处理时的组织变化 显微技术及X射线衍射技术使热处理从技术发展为科学,三.热处理的作用,1改变组织:钢可分别得到F+Cm;A;B;M 2改变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四.热处理分类,6.2 钢的热处理原理,6.2.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一.奥氏体的形成,形核,长大,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化,加热/冷却时相图的变化,c-加热 r-

2、冷却,二.奥氏体晶粒,晶粒度:每平方英寸上的平均晶粒数 n=2G-1,n-晶粒度,G-晶粒度等级 G=14,粗晶粒;G=510,细晶粒 本质晶粒度:在(93010)OC保温3-8小时后测定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主要决定于成分和脱氧剂. 实际晶粒度:具体条件下奥氏体实际晶粒大小. 与加热条件和热加工条件相关.,标准奥氏体晶粒度级别,三.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晶粒增大 加热速度:快,起始晶粒小 化学成分:稳定碳化物元素阻碍晶粒长大 原始组织:原始组织细,则加热后晶粒也小,四、热处理过程基本要素,1、加热速度 2、(最高)加热温度 3、保温时间 4、冷却速

3、度 5、加热介质,6.2.2 过冷奥氏体的冷却转变,1.过冷奥氏体:低于奥氏体平衡转变温度的奥氏体 2分类: 等温转变(TTT):相变在恒温下进行 连续转变(CCT):相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 3.非平衡组织:贝氏体,马氏体,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1TTT图或C曲线 1)各线的意义: 相变起始线 相变结束线 Ms-M相变起始温度 Mf- M相变终了温度 2)符号 P珠光体;S索氏体; T托氏体;B上上贝氏体; B下下贝氏体;M马氏体 3)鼻温:对应最短孕育期的温度,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珠光体在A1-650范围内形成的片层较粗,片层间距平均大于0.3m,在放大400倍以上光学显微镜下

4、可分辨出层片间距。 索氏体在650-600范围内形成的层片比较细。片层间距平均为0.10.3m,在大于8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可分辨出片层间距。 屈氏体在600-550范围内所形成的层片更细,片层间距平均小于0.1m,即使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也难于分辨出层片来。,片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板条马氏体,针状马氏体,贝氏体转变示意图,a)B上,b)B下,2C曲线影响因素,1)成分 越接近共析点,C曲线越右移; 除Co外,合金元素使曲线向右移动。 合金元素还改变C曲线形状。 2)晶粒度 晶粒粗,C曲线越右移 3)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C曲线越右移。,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1.CCT图,2.TTT曲线

5、与CCT曲线的对比,1) CCT曲线位于TTT曲线的右下方; 2)共析钢(和共析钢)的CCT曲线无贝氏体区; 3)临界冷却速度Vc由CCT曲线获得. 冷却速度Vc:可获得全部马氏体的最小冷速,2.TTT曲线与CCT曲线的应用,1)根据温度和冷速预测组织与性能。 2)确定热处理工艺。,6.3 钢的退火与正火,一退火 1定义: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获得平衡组织的工艺。 2. 分类: 完全退火 均匀化退火 球化退火 再结晶退火 去应力退火 去氢退火,一.退火工艺,1)完全退火 目的:消除不均匀的内部组织和过热组织 加热温度:Ac3+2050OC 应用:消除铸、锻件过热组织。 其他: 等

6、温退火:完全奥氏体化后快冷至Ar下等稳,再空冷至室温 不完全退火:加热到两相区保温,2)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目的:消除成分的不均匀性 加热温度:Ac3+100150OC 应用:铸件枝晶偏析的消除,3)球化退火,目的:得到球状珠光体组织稳定碳化物,塑性提高,硬度下降。 工艺 一次加热球化: Ac1+2030OC,炉冷 等温球化:在Ar下保温 周期球化:在A1线上下循环加热-保温-冷却-保温-加热 应用:共析、过共析钢预先热处理;低、中碳钢提高冷成形性。,4)去应力退火,目的:消除残余应力 加热温度:550650 OC 冷却:缓冷,5)再结晶退火,目的:消除加工硬化 加热温度:TR+15025

7、0 OC 应用:冷变形金属制品,6)去氢退火,目的:去氢 工艺:加热温度 Ac3,鼻温处等温,二.正火,1.定义: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空冷,获得近平衡组织的工艺。 2.组织特征:珠光体含量;晶粒尺寸;珠光体片间距 3.性能特征:硬度、强度 4.目的及应用 低、中碳钢改善切削性能 消除网状渗碳体(球化退火预处理) 代替调质处理(感应淬火预处理) 最终热处理(铸件),三.退火、正火常见缺陷与控制,1.退火硬度偏高 原因:退火温度低、冷速快 改善:重新退火 2.球化不完全 特征:出现细片状或点状珠光体 改善:重新球化 3.退火时形成石墨(黑脆) 原因:退火温度高、保温时间长、反复退火 改善:正火

8、4.正火组织出现网状渗碳体 原因:冷速不足 改善:加快冷速 5.反常组织 特征:亚共析钢中出现非共析渗碳体,过共析钢中出现游离铁素体. 原因:在Ar1附近冷却过慢 改善:重新退火,6.4 钢的淬火,1定义:经过奥氏体化的钢以大于临界冷速VC的速度冷却,获得不平衡组织的工艺。 2淬火目的 提高强度、硬度及耐磨性 与回火结合提高综合力学性能 改变物理或化学性能,一.淬火加热,1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Ac3+3050OC 共析、过共析钢:Ac1+3050OC 合金钢: 2加热时间 经验公式:t=D 加热系数 K-装炉系数 D-工件有效厚度,二.淬火介质,1理想淬火介质 鼻温处快冷,其余慢冷 原因:既得

9、到非平衡组织,又减小应力,2.常用冷却介质,1)分类 有物态变化:水、油、盐水、碱水、聚合物 无物态变化:熔盐、熔碱、熔融金属,气体 2)冷却能力 盐水、碱水水聚合物油熔盐、熔碱; 气体随压力变化冷却能力范围很宽; 流动介质静态介质 不足:前者低温冷速太快,后者高温冷速不足,三.淬火方法,1单介质淬火:一种介质(包括预冷淬火) 优点:简便 应用:简单工件 2双介质淬火:接近MS点时换缓冷介质 优点:可减小淬火开裂 缺点:技术要求高 应用:高碳钢 3分级淬火:先在稍高于MS点的熔盐、熔碱介质保温,温度均匀后再空冷。 优点:形状复杂、小尺寸合金钢 4等温淬火:在大于或小于MS的熔盐、熔碱介质中长时

10、间保温,形成贝氏体或部分马氏体,再空冷。 优点:淬火应力最小 应用:获得下贝氏体或马氏体 5. 冰冷处理:在零度以下的冷却,称冰冷处理 特点:应力大 应用:减少残余奥氏体; 作用:提高硬度、提高尺寸稳定性、尺寸修复,常用淬火方法,单介质淬火 双介质淬火 分级淬火 等温淬火,四.钢的淬透性,1.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倾向(能力)。取决于VC。 2.淬硬性: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能够得到的最高硬度值。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3.淬硬层深度:工件表面至半马氏体区的厚度。 4.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的关系 当工件中心淬硬时称淬透。 淬硬层深度与淬透性、工件大小、淬火工艺有关。 5.淬透性的应用 材料选择 冷

11、却介质选择 预测截面上硬度分布,不同截面的钢淬火时淬硬层深度的变化,五.淬火缺陷及质量控制,变形、开裂 硬度不足 软点 过热、过烧、脱碳、氧化,1.热处理应力,1)分类 热应力:由于各部位冷速不同而造成的收缩受阻所产生的应力。 相变(组织)应力:由于固态相变时的体积变化受阻而产生的应力。 2)淬火时的组织应力最大。,2.变形,1)形式: 体积变化 形状变化 2)原因: 应力大于 屈服强度,3.淬火开裂,类型 根本原因: 拉应力作用 常见因素: 淬火冷速过快 原材料缺陷 锻造缺陷 表面严重脱碳 加热过快 应力集中 未及时回火,淬火开裂钢球,4.硬度不足,原因 未淬透; 有未溶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12、过多,控制 提高冷速 提高加热温度 冰冷处理,5.软点,定义:工件表面局部硬度不足 原因:工件表面气泡、涂料等。,6.5 回火,一定义:淬火工件加热至共析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以适当 的方式冷却的工艺。 二回火的目的 1强韧调制:牺牲部分强度,提高塑、韧性。 2消除淬火应力:提高尺寸稳定性、消除开裂倾向。,回火温度对碳钢力学性能影响,三回火工艺,1低温回火 温度:150250OC 组织:回火马氏体 性能:高硬度、强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应用: 高碳钢:工模具、滚动轴承、 表面淬火件等 低碳钢:结构件 低合金高强度钢:结构件,2中温回火 温度:350500 OC 组织:回火托氏体 性能:高弹性

13、极限、疲劳强度及良好的韧性 应用:弹簧 3高温回火 温度:500 OC 组织:回火索氏体 性能:一定的强度、高韧性 应用:轴类零件 淬火+高温回火称调质处理,四回火脆性,1定义:淬火件在一定温度回火时出现韧性降低的现象。 2分类:第一类回火脆(250400 OC)、第二类回火脆(450600 OC) 3改善 第一类回火脆:细化晶粒、延迟(加硅、铝、镍等) 第二类回火脆:快冷、加钼钨等。,6.6 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1.表面淬火: 只使工件表面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保留原始组织 2.分类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3.

14、目的 心部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一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1概念:感应电流由表向内逐渐降低的现象 2电流渗入深度:感应电流降至1/e处的深度 =5.03X104X(/)1/2 其中:,电阻率;,磁导率;,电流频率(高频、中频、超音频、工频),二特点,1组织特点 1) 晶粒尺寸小 2) 成分不均匀性大 3) 心表组织不一致: 表面为M,心部原始组织,2.性能特点 1) 表面硬度比普通淬火高 2) 表面有残余压应力 3) 淬硬层深度增加,韧性下降 4) 耐磨性好 3.工艺特点 1) AC1、AC3高 2) 氧化、脱碳及变形少 3) 生产率及自动化程度高,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组织及硬度分

15、布,三.工艺,1工艺过程 调质(正火)表面淬火回火 2工艺控制 1)加热温度高于普通淬火 2)硬化层厚度:比功率大,频率高,则硬化层薄。 3)加热方式:同时加热、连续加热 4)冷却方式:喷射冷却 5)回火:炉内回火、自回火、感应加热回火。,6.7化学热处理,一概述 1定义:将工件在特定的介质中加热,依靠原子扩散,从而改变工件表层的成分和组织结构的热处理。 2作用: 1)改善表层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疲劳强度、硬度、红硬性 2)改善化学性能:耐蚀性、抗氧化特性 3基本过程 1)分解:介质通过分解反应,形成“活性原子”初生的原子态的原子。 2)吸附:活性原子吸附在工件表面 条件原子可溶于工件材料或形

16、成化合物。 3)扩散:依靠成分梯度及高温下的扩散形成足够渗层深度。 4种类 按渗入成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氮碳共渗、渗硼、渗硫等 按介质分:气体、液体、固体,二、渗碳,1、渗碳工艺 1)温度:Ac3,一般93010OC 温度提高,渗层增厚。 2)渗碳时间:层深时间1/2 3)渗碳介质 (1)气体:煤油、丙酮、乙醇、天然气等 (2)固体:木炭+10%碳酸钡(碳酸钠),2碳势,1)概念:气氛改变工件表面碳浓度的能力。(与气相平衡时工件表面的碳含量) 2)确定方法:0.1mm的钢箔置于渗碳炉内,测含碳量,即为碳势 3)碳势控制:根据探头检测,调节原料加入。,3渗后热处理,1)热处理工艺: 淬火+低温回火 2)淬火工艺: 直接淬火 一次加热淬火 二次加热淬火:消除网状渗碳体,细化晶粒,4渗碳层组织及性能,1)组织 (1)渗后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