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1626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2(2017·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

2、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选C“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3(2016·汉中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

3、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解析:选D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A、B、C三项均只是内容,而非本质;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故D项正确。4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 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

4、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这一论断()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列宁坚持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国情的正确决策,故A项正确。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

5、立解析:选C据材料“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故C项正确。6(2016·南昌模拟)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解析:选C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

6、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D强

7、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解析:选D材料强调苏联以高昂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8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选D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

8、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9下表是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解析:选C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10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

9、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选C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12苏共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奋斗目标,斯大林提出在苏联建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并在20年内建成

10、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并写入宪法;戈尔巴乔夫则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运昌盛”。结合苏联历史可知( )A苏共社会主义建设从始至终都存在“左”倾错误B苏共的社会基础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日益削弱C苏共的奋斗目标基本符合苏联的国情D斯大林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奋斗目标解析:选B由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逐步削弱,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

11、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

12、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13、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背景;结合两国各自的国内环境以及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特点。第(2)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二段话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抓住材料二第三段话分析苏联“二五”计划的影响。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

14、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4随着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对本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30年代的大萧条破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财政和商业网。随着国际合作中止,政府转向求助于它们自己的资源和成熟的经济民族主义。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在全球互相依赖的时代,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