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0979786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阳一中2019年春期高二年级期中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60分)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A. 河北B. 山东C. 河南D. 湖北【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西周初年”“中国一词”“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能够称之为“中央之城”的也就只能是周王室的政治中心了。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仅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河北、山东、湖北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

2、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2.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 伦理政治的建构B. 宗法观念的淡化C. 神权政治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追孝”“ 享孝”祖先、孝顺父母、祖父母等字眼体现的是伦理政治,所以这反映出周代伦理政治的建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观念的强化而非淡化,选项B不

3、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伦理政治而非神权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周代还不存在君主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春秋战国时期

4、,分封制走向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点睛: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不同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

5、要原因是A. 个人性格差异B. 个人职业不同C. 个人品德参差D. 生活环境差别【答案】D【解析】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而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反映出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即由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转变为儒家的宽厚仁慈治天下。故答案为A项。多年不赦到多次

6、大赦,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赦免制度的变化不等同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汉朝时期外儒内法政策中“内法”的含义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6.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事势推迁”反映了秦朝政治制度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

7、主旨是说明时代的趋势要求,不是强化君主个人独裁,故A选项错误;秦朝没有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故C选项错误;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且材料主旨不在于此,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事势推迁所必至”,学生通过高中文言文的训练和学习应该具备分析这个关键信息的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 加强了专制皇权D. 能够防止官

8、僚队伍的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遣职位低的官员去巡视职位高的地方官,并把他们的行为向中央汇报,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职位低的官员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巡行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D项,能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说法以偏概全,排除。8.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

9、级【答案】D【解析】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A错误,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故答案选D。9.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 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 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

10、三公九卿的地位,结合所学,“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10.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

11、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B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C项;“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D项。11.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宋代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建筑

12、变小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所以在建筑方面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待色而是强调建筑规模变小的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

13、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13.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

14、;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A. 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 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 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 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来看,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作为平民对待,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排除D项。14.“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

15、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B. 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C. 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D. 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答案为B项。A项,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而非截然对立,排除;D项,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山脉,排除。15.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