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77358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ppt(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内容简介),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学习策略,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

2、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生X教师X教学内容 X教学媒体X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

3、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总论(第一章) 学生

4、与学习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重点 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以行为主义为主。 (三)、成熟时期( 20

5、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年),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循序渐进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

6、4)差异性 因材施教,2.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

7、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8、、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二)、关键期 、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

9、关键期等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

10、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

11、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 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19021994)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

12、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即他指出了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

1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意义,3.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无主

14、动性、 不诚实 放纵型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 民主型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 (2)学校教育 教师、班集体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同辈群体为儿童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4.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 认识成分(自我认识) 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意志成分(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

15、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自我意识主要是指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期到成年,是形成心理自我的阶段。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16、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 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是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改进教学,因材施教。,3.智力的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1905年编制),它的智商计算公式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是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聘请心理学家比纳(Alfred Binet,18571911)和医生西蒙(T.Simon,18731961)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