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09764201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 八年级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

2、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名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

3、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二、时代背景: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xx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片展示 杜甫草堂 三、朗读理解诗意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

4、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富于变化。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正音 茅屋为wi秋风所破歌 怒号ho 三重chng茅 长chng林梢 飘转zhun 布衾qn 丧sng乱 广厦sh 俄顷qng 大庇b 见xin此屋 翻译 第一段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第二段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

5、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第三段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 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第四段译文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

6、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 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 了怎样的情怀? 四、赏析 写景记事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忧国忧民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说一说诗人可能叹息什么? 年事已高 生活无依 一事无成 于国于家都无用 主旨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风 白天 屋外 事 现实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水到渠成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 人 推己及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

7、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五、积累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 照 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

8、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第二课时学习卖炭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

9、上担忧。“宫”指皇宫,“ 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三、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 鬓 bn 辗 nin 辙 zh 骑 j 敕 ch 叱ch 将 jing 系j 四、设疑自探 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 白衫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

10、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五、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

11、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三种颜色,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

12、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 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 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