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70782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017备考江苏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化(B)。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c)。,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11考),自主梳理,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 ,同种生物的 。,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下降型,年龄结构,性比,出生率,迁出率,(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4)年龄结构类型,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

2、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 适用对象: 或 的动物。 调查程序,植物,活动范围小,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平均值,(2)标志重捕法: 适用对象: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 调查程序,强,大,标记,重捕,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

3、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2)改编)(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3教材P6063,考查角度侧重种群的四大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是解题关键。,2.(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改编)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4、允许一对夫妇可生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年龄组成为b图所示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解析 由于种群数量常受到气候变化、食物制约并受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其种群数量也未必都能保持稳定。 答案 D,跟进题组,题组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

5、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解析 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和迁出,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故B说法错误。 答案 B,2.(2012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

6、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 答案 D,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

7、例适中;下降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题组二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3.(2015安徽淮北高三一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 C.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 D.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解析 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也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比如礁石上的贝类;选取样方时,一定要做

8、到随机;第二次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影响统计结果,不会影响估算数值,故选A。 答案 A,4.(2014江苏卷,26节选)为了解某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解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取样范围应包含蜗牛生存的全部环境,不应该仅在水泥小路的一侧取样,故所示取样方法最合理。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数的方法是,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按此方法,对该图样方内蜗牛计数,结果为6或7个。 答案 6或7,种群

9、密度调查成功的关键点 (1)样方法的关键点 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常用取样方法: 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4)。 (2)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3考),自主梳理,1.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1)曲线a为“ ”型曲线 形成原因: 充裕、气候适宜、 敌害。,J,食物和空间,无,数学模型,Nt

10、N0t,N0: t:时间 Nt:t年后该种群的 :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一定的 连续增长。 (2)曲线b为“ ”型曲线 形成原因: 有限。,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达到 (即K值)后, 将停止增长,种群起始数量,数量,倍数,倍数,S,食物、空间,环境容纳量,应用,(3)图中阴影部分为 ,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 的有无。,栖息环境,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生存斗争,环境阻力,环境阻力,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 等。 (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

11、数量不断减少。,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模型解读 (1)甲图中b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 (1)b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 (2)基本不变(因1)。 稳定型

12、。第10年时,种群的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 “J”型增长,因1且恒定。,跟进题组,题组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

13、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2.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解析 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值约为1,“J”型曲线其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

14、错误;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 答案 B,关注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题组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

15、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解析 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 答案 B,4.(多选)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正确;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答案 AD,K值、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注:对家鼠等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