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969532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前 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具体实施编制的,本轮规划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原则制定本

2、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并明确从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形成土地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等方面保障规划的实施。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好处于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超常发展的时期,用地需求比较旺盛。规划期内,如何保障有力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土地支撑,如何做到保障粮食安全,因此,编制好本轮规划,对全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本规划自批准之日开始生效。本规划的修改调整须经批准机关审批。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目 的为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

3、基本国策,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突出整体控制和区域统筹;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合理确定全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整治、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规划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第二节 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规划和控制,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要求,切实加

4、强土地管理,全面协调“人与耕地”矛盾,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原 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平;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业用地规模和布局;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的原则,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和市场调节手段,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第四节 期

5、限本轮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第五节 范 围本轮规划范围为全市境域内的全部土地,下辖17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林场,土地总面积为189493.40公顷。第二章 区域概况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地理位置涟源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隶属于娄底市,辖17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13311202与北纬27272802之间。东邻娄星区、双峰县,南抵邵东县、新邵县,西接冷水江市、新化县,北靠安化县、宁乡县,南北最长65km,东西最宽40km,土地总面积189493.40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90%。市域内有沪昆铁

6、路横贯东西,洛湛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从东南部通过,207国道和规划的安邵高速(涟源段)纵贯南北,规划的娄新高速公路穿越东西,乡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涟源市境内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分布最广。地貌类型组合多样,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37.78%,丘陵占26.95%,岗地占25.10%,平原占10.17%。涟源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平均278天,降水量年均为1354mm。境内森林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36.38%,植物物种丰富。涟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和人文景观较为丰富。境内

7、有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还有省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三甲乡古村落群,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市域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矿种25种(32亚种)、矿产地221处,其中8个矿种(10个亚种)76个矿产地探明了一定的资源储量。煤、水泥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石、石膏为本市优势矿产,其中煤、冶金用白云岩的保有储量居娄底市内各县(市、区)之首,煤保有资源储量42862.35万吨,其中无烟煤27780.50万吨,烟煤15081.85万吨,产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是全国百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末

8、,全市总人口为110.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46万人,农村人口77.64万人,城市化率为29.44%。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9.50亿元,同比增长16.86%,人均生产总值5404元,比上年增加747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34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3:38:39。全市财政总收入55872万元,同比增长23.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09元,同比增长17.06%,农村居民纯收入2422元,同比增长14.35%。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攀高,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据统计,2005年全市

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486万元,同比增长48.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828万元,同比增长73.50%。第三章 土地利用概况及潜力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9493.40公顷。涟源市及各乡(镇、办)土地利用现状具体见附表1、附表2。一、农用地2005年,农用地面积148650.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5%。其中,耕地面积为55019.96公顷,占农用地的37.01%;园地面积1771.50公顷,占农用地的1.19%;林地面积76892.92公顷,占农用地的51.73%;其它农用地14966.18公顷,占农用地的10.07%;没有牧草地。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2

10、6350.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0%。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2793.5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6.50%(城市用地1300.6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5.71%;建制镇用地1057.5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64%;农村居民点用地19203.1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4.25%;采矿用地988.5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34%;独立建设用地243.7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07%);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965.3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1.25%;其他建设用地面积592.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5%。三、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1449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5

11、%。其中,水域面积为1590.7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0.98%;滩涂沼泽面积为339.89公顷,占未利用地的2.35%;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2561.28公顷,占未利用地的86.68%。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开发程度较高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2.35%,高出全国26.3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为66.00%);土地垦殖率为29.04%,高出全国15.8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为13.20%)。二、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全市城区土地投入产出率相对较高;市域南部和北部地区林地与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垦殖率相对较低。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全市人均

12、占有土地面积为2.58亩,低于同时期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同期全国为12.41亩/人、全省为4.74亩/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75亩,低于同时期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同期全国为1.40亩/人、全省为0.78亩/人);全市人口密度为581人/平方公里,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同期全国为136人/平方公里、全省为299人/平方公里)。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逐年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1996年全市人均耕地0.79亩,2000年下降到人均0.77亩,2005年下降到人均0.75亩。三、城镇规模扩展迅速,用地结构有待优化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

13、加快,城镇用地规模迅速扩展,由此导致建成区用地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总容积率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四、土地利用行为不够规范,存在违法占地现象近年来,非农建设用地存在一些未批先占、边批边占、少批多占现象。违法用地行为的存在使得用地布局规划难以落实,从而导致城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难以优化配置。五、农村居民人均用地标准偏高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173.75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划标准,其中伏口镇、渡头塘镇、安平镇、古塘乡、湄江镇和龙塘镇,人均建设用地分别高达249.93平方米/人、208.15平方米/人、236.97平方米/人、219.54平方米/

14、人、229.04平方米/人和228.11平方米/人。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滞后市域矿产资源丰富,矿山企业较多。由于大量采矿使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采矿而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矿山基本上未进行土地复垦、恢复植被,复垦面积与因开采而破坏的面积相比,总的复垦率不到10%。由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加上矿山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资金投入能力有限,故多年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相对滞后。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一、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2005年,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为17.39公顷。全市闲置建设用地面积9.06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52.10。城区闲置建设

15、用地分布有7.72公顷,占全市闲置土地总量的85.21;其余1.34公顷分布于各乡镇办事处,主要为小城镇建设用地及乡镇个别单位建设用地,占闲置土地总量的14.79%。全市空闲用地面积为7.25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41.69%。全市“批而未供”土地面积为1.08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6.21%。对以上闲置、低效用地采取有效措施,即可提高利用水平,做到节约挖潜。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2005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总潜力面积为74073.76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共计9229.25公顷。其中,土地待整理区面积为49356.23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1680.91公顷;农村居民点待整理面积为10218.75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3786.62公顷;土地待复垦土地面积为5231.25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394.00公顷;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面积为9267.53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3367.72公顷。第四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市域工业基础、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