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1864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h-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进入易感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进而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 病毒能否感染机体以及 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 病毒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力两方面因素。,宿主因素,病毒因素,PK,3,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4,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呼

2、吸道传播:腺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消化道传播: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等。 泌尿生殖道: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破损的皮肤: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毒等。 血 液: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5,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胎盘传播: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产道传播: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单纯包疹病毒等。,6,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7,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3、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8,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称杀细胞感染,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 常见于裸露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CPE(cytopathic effect )-细胞致病变作用 杀细胞性感染的主要机制: 病毒编码的早期蛋白阻断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细胞溶酶体结构和通透性改变,致细胞自溶。 病毒抗原成分插入细胞膜表面,引起抗原改变, 造成细胞融合。 病毒产生的毒性蛋白对细胞有毒性作用。 病毒感染可损伤宿主细胞的细胞器。,9,正常细胞,病

4、变细胞,CPE,10,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常见于包膜病毒,如:麻疹病毒。 细胞融合 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11,3.包涵体形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在某些受病毒感染的 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由与 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 形斑块。 包涵体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有时引起细胞死亡。 因包涵体与病毒的增殖、存在有关,而且 各具有本病毒的特征,故可作为诊断依据。,12,包涵

5、体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病毒)。 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类而异。 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13,内基小体(Negri body),14,4.细胞凋亡(apoptosis)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由病毒编码蛋白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15,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生物学现象。 HIV感染引起CD4+ Th细胞发生凋亡。,16,5.基因整合与转化 整合作用 (integration): 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 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 可使

6、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如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分别与宫颈癌、肝癌相关。 见于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17,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通过诱发机体的免疫反 应,致组织器官损伤。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18,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由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II型变态反应)。 有些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

7、面时,激活补体引起III型变态反应,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对感染细胞造成损伤,属IV 型变态反应。,19, 免疫抑制作用 -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降低 或暂时性免疫抑制。如:麻疹病毒 -杀伤免疫活性细胞。如: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对CD4+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 使其数量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20,(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病毒的免疫逃逸是反映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通过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实现免疫逃逸。 -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

8、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21,病毒感染的类型,22,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23,1、隐性感染(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viral infection) 这可能与病毒的种类不同、毒力较弱和机体免疫力较强有关,结果病毒在体内不能大量增殖,对细胞和组织造成的损伤不明显;有时病毒虽进入机体,但不能到达靶细胞,也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9、2、显性感染(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 病毒进入机体,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损伤,致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24,(二)急性病毒感染(acute viral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 破坏、死亡,机体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如:流感 特点 :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或数周, 除死亡外,恢复后机体内不再有病毒, 并常获得特异性免疫。,25,(三)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 -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十年,甚至终生。但不一定持续增殖和持续引起症状。 机体免疫功能弱 病毒存在于

10、受保护的部位 病毒的抗原性太弱 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缺损干扰颗粒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26,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或组织中,经常或间断地排出体外;发病进展缓慢。 如: 传染性软疣;慢性肝炎,27,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不进行增殖; 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被激活又开始复制,使疾病复发。 引起与初次症状极为相似的或截然不同的病变。 如:唇疱疹;带状疱疹,28,29,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

11、on) -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最重患者死亡。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朊粒感染。 如:艾滋病; 疯牛病; 库鲁病,30,慢发病毒感染:库鲁病,疯牛病,31,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急性感染后一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 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感染麻疹病毒。,32,四、病毒与肿瘤,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许多病毒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肯定的,即肿瘤由病

12、毒感染所致, 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人疣,为良性肿瘤, 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的人T细胞白血病,为恶性肿瘤; -另一种是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 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EB病毒与鼻咽癌、恶性淋巴瘤 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氏肉瘤,33,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35,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36,一、非特异免疫 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37,(一)干扰素(interferon, IFN),概念: 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诱生剂: 病毒 细菌内毒素 人工合成的

13、双链RNA等,38,干扰素的种类: 人IFN(Hu IFN) 鼠IFN (Mu IFN) 分型: IFN IFN IFN 。,39,40,抗病毒活性:,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 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 AVP )发挥抗病毒效应 (抑制病毒复制 )。 抗病毒蛋白(AVP):干扰素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内基因合成的多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通过这些蛋白质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 作用机制: (1)2-5A 合成酶途径:降解病毒mRNA,阻断转录。 (2)蛋白激酶PKR途径: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抑

14、制病毒蛋白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41,干扰素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示意图,42,干扰素抗病毒特点:,1)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AVP)发挥抗病毒作用。 2)抑制性:IFN的抗病毒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杀灭。 3)广譜性:AVP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一般来说,IFN对多种病毒都有一定的作 用,但不同病毒对IFN敏感性有差异。不 同细胞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4)种属特异性:受种属特异性的限制,一般在同 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5)发挥作用迅速:感染后几小时内就能起作用。,43,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活性: 1)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 2)抑制肿瘤新

15、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生长; 3)调动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调节活性: 1)增强NK细胞 、M活性; 2)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44,(二),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无需抗原预先刺激,不受MHC限制,就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 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作用,自 然 杀 伤 细 胞 (NK),45,获 得 性 免 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gA,CD+4Th1,CD + 8CTL,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IFN-,IL-2、TNF- ,粘 膜 免 疫,46,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 中和性抗体可中和游离的病毒体,主要对再次入侵的

16、病毒体有预防作用。 抗体(包括中和抗体和非中和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毒的能力。,47,1病毒中和抗体(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 -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作用机制: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 IgG、IgM、IgA 三类免疫球蛋白都有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 。,48,(2)血凝抑制抗体 (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ies , HIAb) 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