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48745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杏坛讲学图1观察右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

2、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

3、人性本恶的。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

4、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答案C7有学者在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解析题干材料中“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指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而与此相关的儒学家是董仲舒,故B项正确。答案B8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5、术”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D.王阳明提出心学解析A项是打击儒学的政策,C、D两项都是个人行为,未借助权力,故选B项。答案B9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进一步弘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将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高度C.将儒学发展成为神学化的体系D.将儒学理论发展到哲理化的高度解析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哲理化、思辨化的儒学,是一个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答案D10在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B.大同

6、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反映了朱熹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答案B11理学家王阳阴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A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

7、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题目给定的四个人物中,李贽是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曾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李贽反对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非圣无法”的罪名,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答案A13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解析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

8、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思想家,所以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答案D14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这一主张()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B.反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夫之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认为人欲与天理并不是对立的,故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错误;B、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答案D1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

9、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6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老子也确定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

10、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

11、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4分)(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3)材料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6分)参考答案(1)基本含义:反对统治者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来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使社会和平安定。(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

12、从而才能得天下。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董仲舒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又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就上述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上述主张并将其付诸实施,试分析汉武帝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

13、(1)思想核心:“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南下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大力倡导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

14、又说:“气者,理之依也。”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人(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主张的独到之处何在?(8分)(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4分)参考答案(1)君臣平等,共同治理国家。(2)思想家:王夫之。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作物质实体与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3)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