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9440580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含鱼我所欲也 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曾经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二作者作品孟子

2、(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名言。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尽信书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

3、释,扫除语音障碍。2指名朗读并点评。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1)读准字音不为(wi)苟得也 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一箪(dn)食一豆羹(gng) 蹴(c)尔 不屑(xi)苟(g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2)注意节奏停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有感情地朗读。3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4、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胜过。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故:所以。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 恶:厌恶。 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莫:没有(什么)。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者:办法。 是:指示代词,某种办法。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而:连词,表转折。 非独:不单,不仅。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这种。 丧:丧失。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5、,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食:食物,这里指饭。 羹:带汤汁的肉。而:连词,表修饰。 与:给。 蹴:践踏。 乞人不屑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则:连词,表假设。 辩:同“辨”,辨别。 而:连词,表顺承。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为了。 得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感激恩德。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么”。 乡:同“向”,原先,从前。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6、之谓失其本心。是:这,指代上述不顾礼义追求万钟之俸的行为。 已:止。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鉴赏孟子的说理艺术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

7、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孟子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作者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本文的论证方法

8、。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

9、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4小结。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二拓展探究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

10、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3 布置作业一词多义。为: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做 ) 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得之则生(动词,获得,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恩德。 )与: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相当于“吗”“么”

1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 得之则生( 就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二、诵读理解(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

12、,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二)自读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给生字注音并解词。畎(quan)亩:田间水沟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三)疏通课文1.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2.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

13、(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3.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4. 翻译3、 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内容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14、;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三、总结1.再读课文并填空,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列举六位圣贤的事例( 事实 论据)就事论理,由 个别 及 一般 阐述 人才须在困境中磨炼的 的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由个人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