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26012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 寒假作业 第0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考纲要求:II难易程度: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B=2 kg,长为L=6 m的薄木板B放在倾角为=30的斜面面上,质量为mA=2 kg的物体A(可视为质点)在一平行于斜面的F=4 N的力拉动下从木板左端以v0=5 m/s的速度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在物体A带动下,木板以a=2 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1=,初始时刻B距斜面底端s=20 m(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 (1)经多长时间物体A滑离木板?(2)AB间的动摩擦因数2是多少?(3)若物体A滑离木板后立即取走物体A,木板滑到底端一共用时多少?【参

2、考答案】(1)2 s (2) (3)6 s (2)物体A在沿斜面方向上受力平衡:2mAgcos =mAgsin +F联立解得:(3)A滑离B时B的速度为:v=at0=4 m/s位移:A滑离木板后木板沿斜面上有摩擦力1mBgcos =mBgsin ,故木板做匀速运动从A滑离木板到木板滑到低端所经历的时间:故一共用时:t=t0+t1=6 s【知识补给】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比例关系设T为等分的时间间隔,则有(i)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n1:2:3:n(ii)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n1:22:32:n2(iii)第一个T内

3、、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x:x:x:xN1:3:5:(2N1)(iv)通过前x、前2x、前3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 : :(v)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tn1:(1):():()(vi)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速度之比v1: v 2:v 3: v n1: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一般公式法:一般公式法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推论三式。它们均是矢量式,使用时要注意方向性。2平均速度法:定义式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

4、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特征的比例关系,用比例法求解。4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5推论法:利用xaT2:其推广式xmxn(mn)aT2,对于纸带类问题用这种方法尤为快捷。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9.8 m/s2。或g10 m/s2。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都按g9.8 m/s2进行计算。2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变速直

5、线运动。3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gt,hgt2,v22gh。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1基本规律(1)基本公式速度公式:v=v0gt位移公式:x= v0tgt2, v2v2gx。(2)推论上升、下落时间t上=t下=,运动的总时间t总=t上+t下=,最大高度2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特点(1)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时间速度运动方向表示物体正在向上运动表示物体处在最高点表示物体正在向下运动(2)上升的最大高度时间速度运动方向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上方表示物体回到抛出点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3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1)分段法:上升过程是a=g,的匀变速直选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2)整体法:将全过程看成是初速度为v

6、0、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习惯上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时正在上升,时正在下降,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T为时间间隔,物体在第1个T内位移为20 m,第2个T时间末速度为40 m/s,则A时间间隔T=2 sB物体的加速度a=5 m/s2C物体在前2T时间内的位移是40 mD物体在第2个T时间内的位移是60 m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的长度为L的列车,保持加速度不变通过长为L的桥梁,车头驶上桥头时的速度为v1,车头经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Av1v2 B C D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第1 s内就通过了全程的一半,物

7、体还要下落多长时间才会落地A1 s B1.5 s C D一个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1 s、2 s、3 s,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A1:22;32;1:2:3B1:8:27;1:4:9C1:2:3;1:1:1D1:3:5;1:2:3如图所示,t=0时,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测得每隔2 s的三个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并记录在下表中,由此可知 t/s0246v/(ms1)08128At=10 s的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Bt=3 s的时刻物体

8、恰好经过B点C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12 m/sDA、B间的距离小于B、C间的距离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3+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单位是m/s。则该质点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和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多少?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静止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BC=20 m,小球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AD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位移时间公式

9、有aT220 m,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a2T=40 m/s,联立解得a=10 m/s2,T=2 s,故A正确,B错误。物体在前2T内的位移xa(2T)21016 m80 m,故C错误。物体在第2个T内的位移x2=x20 m=80 m20 m=60 m,故D正确。故选AD。D 火车车头从桥头到桥尾运动的过程中有:,火车车头从桥头到车尾通过桥尾的过程中有:,联立可以得:,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B 设加速度为a,因为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所以在第1段内的位移为,第二段内的位移为,在第3段内的位移为,故三段位移之比为1:8:27,根据公式可知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为,B正确。AD 根据图表中的数

10、据,可以求出物体下滑的加速度,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设加速的时间为,时,已减速的时间为,根据运动学公式得,解得,知经过到达B点,且最大速度为;从t=6 s时开始,速度减为零,还需的时间为,即t=10 s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故A正确,BC错误;根据,可求出AB段的长度为,BC段长度为,则A、B间的距离小于B、C间的距离,故D正确。v=24 m/s 根据v=6t2 m/s,当时间t=2 s时,速度为:v=24 m/s根据x=3+2t3(m),2 s内的位移为:x=x2x0=3 m+28 m3 m =16 m平均速度为: 由得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