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339219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 摘要:学校的管理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者尤其校长的影响力,而影响策略的使用,更是直接决定了校长影响力的强弱。但目前我国境内,对校长影响策略的实证探讨并不多见。在影响力定量实证研究方向上作出一定探索,并通过问卷方法,分析和描述了我国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使用的现状。关键词:校长;影响力;影响策略一、前 言影响力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故,一个人在交往过程中,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方式我们称其为影响策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影响力研究的定性和定量的探讨,但由于国家、文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差异,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分类。如Kipni

2、s等人(1980)的研究结果显示,经理们较常用的影响策略有7类:合理化、硬性指标、友情、结盟、谈判、高层权威、规范性约束力。在对影响方式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基普尼斯和施米特(1985)把影响行为主要划分为3类:硬性策略、温和策略和理性策略。乔恩L.皮尔斯等发展了含有20题目的影响策略问卷。该问卷把影响策略作了8个维度的划分,分别为理性劝说、压力、吸引力、交换、逢迎、联盟、鼓舞、协商。我国学者谢晓非等人从权力规范、人格以及关系3个维度对影响力进行了研究。更多的学者则从权力和非权力影响两种方式进行了大体归类。早期的研究者将对影响力的研究包含于对权力的研究中,DavidWiHer等人在(权力和影响

3、力:一种理论桥梁)一文如是说:“社会理论家们常常把权力和影响力混在一起,把影响力归属于广义的权力。”随着研究的逐步发展,人们渐渐将影响力从权力中分离出来,区分为权力影响和非权力影响。如史蒂芬迪夫的影响力、(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和(英)玛丽布莱格著发掘影响力中,都主要探讨了权力和非权力影响方式。国外学者Anit Somech&Anat DrachZahavy(2002)从3种影响策略:硬性策略、理性策略和温和策略出发,研究了管理者的影响力。在国内,有关校长影响力的研究尚处在理论探讨阶段。大多数学者也是循着权力和非权力影响方式的分类展开讨论,认为校长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

4、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是权,属于硬件影响力,由职位、传统和资历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是权威,属于软件影响力。如朱家驹认为校长的权力和威信产生校长的影响力。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最终来源于校长身上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在校长身上就是校长的威信。在谈到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时,把品德、才能、知识、情感视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要成为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根据前人的理论结果,本研究将校长影响方式区分为权力影响方式及非权力影响方式。其中,权力影响策略指校长依靠组织赋予的正式职权和学校形成的规范施加影响的方式。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其具体包括3种影响策略:公开奖励、合

5、法倡导、监督强制。非权力影响策略指:校长通过自身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的发挥影响师生。具体来说,包括7种影响策略:支持关怀、远景榜样、联盟合作、激励鼓舞、理性劝说、交换指导、智力启发。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笔者本人2005年编制的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问卷,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314名校长进行了研究。其中问卷经过了严密的心理学信效度检验,均符合测量标准。该问卷包含两个分量表:权力影响策略量表和非权力影响策略量表。各量表维度解释如下:(一)权力影响策略分量表公开奖惩:校长通过晋升、评先评优以及解聘、免职、降职、公开批评等形式限制他人的行为选择自由,使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按照

6、校长的意愿行动。合法倡导:校长通过颁布管理规章制度、利用大会宣讲典型或发表讲话等公开活动,使他人接受影响。监督强制:校长通过合法的发布命令的权利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行为进行监督控制,而师生有公认的服从义务。(二)非权力影响策略分量表支持关怀:校长通过给对方情感的支持和生活的关怀,使教师或学生接受其影响。远景榜样:校长通过学校的发展远景、个人的期待以及优秀的人格特点为师生树立榜样,唤起下属的希望和梦想,促使他们朝着理想方向发展。 联盟合作:校长通过鼓励参与决策,争取他人拥护或者亲自加入合作等方式,以使教师或学生支持自己的要求。激励鼓舞:校长通过表扬和鼓励、运用恰当的信念和想象等方式,促使

7、师生挑战自我,满怀信心投身于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理性劝说:校长通过事实或数据使要表达的想法符合逻辑或显得合理,从而使教师或学生按照要求行动。交换指导:校长通过承诺施惠、工作指导等形式让对方觉得受到特别对待而产生互惠心理,从而使其行为朝着理想状态发展。智力启发:校长通过智力上的激发,创设容忍极端意见的环境,培养人们质疑自己和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深入思考,从而改变行为。三、我国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总趋势(一)校长权力、非权力影响策略总趋势表1和表2表明,校长的非权力影响方式得分显著高于权力影响得分。这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普遍更多地使用非权力影响方式对教职工施加影响。校长们有意识无意识地通过自身魅力

8、来影响师生,注重同他们建立非权力关系。这一现象表明了我国校长在影响策略的使用上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趋势,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校长们已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重要而核心的人力资源,是学校走向市场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人的关注成为保持和发展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而非权力影响策略的使用,是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有效管理师生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用行政权力影响教师的晋升,还是对教师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或利用各种场合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等权力性影响策略,其影响力的发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非个人可控的制度或职权因素,而非权力影响力是具有更大弹性的无限力量。因此,校长影响力的总体发挥程度,最终取决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

9、挥,并且运用良好的非权力影响策略反而会促进而不是削弱权力影响力的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可以对学校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长通过更多地给予师生情感的支持和生活的关怀,鼓励他们参与决策、挑战自我,通过个人强有力的宣讲表达或建立友好的非工作关系,可以使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从而心悦诚服地去做,并乐于做、主动做。而只注重用权力实施管理,忽略或轻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形成或使用,不仅是一种浪费管理资源的行为,更会导致对其非权力影响力的削弱,最终降低管理效果。(二)校长非权力影响方式总体趋势虽然校长们会更倾向于使用非权力影响策略,但本研究表明,校长们对7种非权力影响策略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均衡的,各种影

10、响策略的使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0)。(见表3、表4)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激励鼓舞策略得分显著高于任何其他影响策略。其次是联盟合作、远景榜样,再次是理性劝说及关怀支持,最不常使用的影响策略是智力启发和交换指导。如图1所示。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校长更注重通过赞扬和鼓舞,让教职工感到胜任力,或通过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来增强教职工价值感,从而使其对工作充满热情;及鼓励教职工参与决策,并倾听他们的建议等非权力影响方式,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校长们已将单纯对追求升学率的硬指标,转移到关注教师个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成就需求和权力需求,这本身是一个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

11、,正是由于这些策略更关注于每个教师个体,因而,它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操作成本也是巨大的。因此,在校长有限的精力内,很难大范围展开工作,这一方面容易滋生教职工间的不公平感,使影响效果降低;另一方面,根据单纯的参与决策,起到的影响效果都是短暂的,如果没有递增式的激励,会逐渐使人产生习惯甚至厌倦,从而降低管理效果。解决这一影响策略的重要方法,便是愿景榜样的影响策略的使用。一方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树立激励的榜样和典范,可以使人产生压力和动力,同时由于这个典范正是校长本人,即校长通过其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现来激励和鼓舞员工,不仅可使这种影响策略的作用方式扩大到广大教职工,因此,节约了其操作成本,而且可增强

12、教职工对校长、对学校的信赖和认同,从而提高了其组织忠诚感。另一方面,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愿景的阐述,对其工作给予更高期望,对教职工来说,满足了他们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求,可以起到长期目标导向的作用,增加了其行为的坚持性。但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校长对愿景榜样、理性劝说、智力启发等影响策略的使用,还远远低于激励鼓舞和联盟合作。而这些策略的使用,恰好是校长智慧、远见、说服力等个人魅力的展现,根据影响力理论,这些正是非权力影响力最重要的来源。因此,可以说,虽然目前我国校长已更重视非权力影响策略的使用,但在具体的影响策略方式上,还处于相对简单和外在策略的使用阶段,对自身素质的修炼、关注和展现的力度尚重视不够,对迈向更高层次的管理直至达到魅力感召的无为而治的境界,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