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335559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中风治疗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针灸治疗中风 广州中医药大学 赖新生教授,2,一、概念,【概念】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西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面神经麻痹等病,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3,发病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 风与火合故快,瘀与痰痹阻故最慢 病为大厥,“厥则暴死”,故死亡最多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景岳全书),故致残最重,4,二、病因病理,1、 脑血管疾病病因 总的病因: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流动力学改变 注:血管壁病变:最常见为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 心脏

2、及血液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心衰、房颤、传导阻滞 血液成分改变:血粘度高,如高脂血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抗凝剂等。 仅少数脑部病变,如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等。,5,2、中医病因 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内就有风疾、武丁因疾首而占卜。 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记载有鲁国人孙绰有专治半身不遂的病(偏枯),并谓起死回生。 史记仓公列传中已有中风医案。 王符氏潜夫论也有“贾谊病于偏枯婉疥之疾”的记载。 淮南子“大忧内崩”已注重到精神作用致中风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可看作正式将本病名为中风,而且

3、设为专论。确立的中风是内外合邪,脏腑功能失调而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6,千金翼方孙思邈注重内风,“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及风病,半身不遂,言语不正,庶子皆发,此为猥退病当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无于无为,乃可求愈。若还同俗类,名利事务,欠才色为心者,幸勿苦是医药,徒劳为病耳。” 唐宋以后至明清,尤其金元时代学术争鸣,突出“内风”立论,但对于内风的原因,看法不同。 内风三家 刘完素:肾水不足,心火暴盛主火 李东垣:形胜气衰,木令自病主气 朱丹溪:温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主痰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不足”中风发病的“根本因素”。

4、“中风非风”,“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今人遂用,仍然无效”。 气虚血瘀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癖”。治疗上“专补气者,气愈补而愈癖”,应补气活血以通血道”,使元气直达病所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7,【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耗散精气 2.情志所伤,化火生风 3.湿痰内生,化热生风 4.正气不足,外风入中,8,【辩证分型】 1 中络:半身或一侧手足麻木、肌力弱,口眼喎斜,言语不利者; 2 中经: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神志昏蒙者。 3 中腑: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神志恍惚者。 4 中脏: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

5、志清醒后有强言謇或不语者,9,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闭症:证见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秘结,脉象滑数或弦滑。 脱证:证见昏沉不醒,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微或沉伏。如见冷汗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是真阳外越之象,为危候。,10,三、临床分析,1、中风先兆: “一二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将中风”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符合中分先兆症。,11,2、缺血性中风 1)脑血栓形成 偏瘫意识障碍 2)脑血栓的基础上导致 (脑神经组织 脑梗塞、脑动脉堵塞 发生缺血性坏

6、死 而发病) 3)脑梗塞发生部位一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 病理:4-6小时脑组织缺血与水肿 坏死 1-2周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 8-10周后形成软化灶,12,4)四个要点: 50岁以后发病 男性较多 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 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的低时更容易发生。(容易忽视),13,CT上: 早期无阳性征。25-50%早期见到穿支动脉供血区密度减低,但边缘模糊。 24小时至2周:24小时大部分出现典型脑梗塞征象,与血管分布相一致的低密度区。1周后低密度区边界更清,密度减低。 2-3周后,出现“模糊效应”。

7、 慢性期出现软化灶,周围有脑萎缩。,14,MR: 缺血6小时内高信号(细胞毒性水肿) 此后:血管源性水肿,细胞坏死,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出现长T1,长T2信号。 后期(慢性期):大的病灶形成软化灶,T1、T2显著延长,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一般脑梗塞病灶呈楔形或扇形,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扫描呈脑回状,为脑梗塞典型影像。,15,MR两个优点: 1)早期(6小时)能显示脑梗塞病灶,CT不能 2)显示幕下脑梗塞,MR优于CT。,16,两个重要概念:,1)缺血阈(脑血流的重要性) 脑血流降低至20ml(100g脑分)以下水平时:一系列脑功能障碍 脑血流降低至15ml(100g脑分)以下水平时:维持

8、神经元内环境以来的离子泵进行性耗竭 脑血流降低至10ml(100g脑分)以下水平时:细胞膜去极化,离子流进入神经元,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死亡 2)缺血半暗带 动脉闭塞后一部分脑组织通过侧支循环得到了够用的血流,能维持在泵衰竭水平之上,电活动需要量之下,即缺血半暗带。,17,6、出血性中风,1)脑出血主要在很多症状中要关注以下5个方面 出血部位 出血量 出血速度 机体状况 机体反应性 2)发病后数分钟即意识丧失,提示出血量多,出血范围大,或正迫入脑室,18,3)部位: 壳核最常见部位(该动脉血流量大,血管内压高,其肌层常有生理缺血,如果该动脉出血为外侧型,由于不影响内囊,一般无偏瘫),此外,尾状核头

9、部,丘脑、脑桥、小脑、脑室也见。 尾状核出血易出现脑膜刺激征,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后者有全头痛和后枕痛。 后颅窝出血病侧瞳孔逐渐变小 中脑出血病侧瞳孔扩大 大脑半球出血A)量不多:瞳孔大小无变化,对光反 射正常 B)颞叶受损: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丘脑出血双眼球向下斜视 要特别注意深昏迷病人,眼球一般固定于中央位,观察眼球对出血灶的定位很重要。,19,4)出血量: 30ml以下一般为少量,30-60ml为中量,60ml以上为大量,但与部位有关,如果重要部位,如脑干则5-10ml也可致死。 5)急性期预后判断: 脉搏很快或很缓慢,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则病情危重,预后较差。有意识障碍但逐渐

10、转为清醒,无发热或仅为轻微发热,血压无明显波动,无尿便障碍,预后较好。,20,6)恢复期: 可以仍处于昏迷状态,甚至病情加重,再次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心肾功能或多系统功能障碍及衰竭。 此期大部分病人要由软瘫逐渐到硬瘫才能出现肢体活动。(也有个别由软瘫直接转为硬瘫) 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重呈痉挛状态 上肢屈曲,下肢伸展模式 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呛咳。(颅神经受损和假性球麻痹所致) 失语也比较多见(大脑主半球言语中枢损伤所致各种类型可见),21,【针灸治疗】 1 传统毫针疗法 1.1 中经络证之半身不遂 处方:肩髃、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上肢还可轮取

11、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轮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 中经络证之口眼喎斜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 阳白、攒竹、昆仑、养老,22,1.2 中脏腑 1.2.1 闭证 治法:降火豁痰,启闭开窍 处方:水沟、合谷、太冲、十二井穴、丰隆、劳宫 1.2.2 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多用灸法 处方:关元、气海、神阙。脉微欲绝加内关、太渊;汗多加合谷、阴郄;,23,1.3 靳三针 处方:颞三针:在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为第一针以此为中点水平向前、后各移l寸处,分别为第二针、第三针。 1.4 醒脑开窍法 处方 :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操作方法:双侧内关,直刺05寸,提插

12、捻转 泻法,施手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寸,雀啄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24,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05寸,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直刺进针05寸,提插泻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直刺进针05寸,提插泻法,以手动3次为度。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进针10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25,1.5 风府、哑门针法 处方:风府、哑门 随证配穴:意识障碍加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 太冲;失语加涌泉、通里;上肢瘫加肩三针

13、,曲池 外关、合谷;下肢加环跳、秩边、风池; 1.6 十二透穴针法 处方: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 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 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 太溪,太冲透涌泉。,26,1.7 上、下二穴相配方 处方:患侧天鼎、环跳二穴 1.8 子午流注纳甲法 处方:运用子午流注法配合阳陵泉、百会、 太阳、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等体针。,27,1.9 督脉十三针法 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 1.10 治任脉法: 处方:任脉十二针方包括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

14、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28,1.11 治六腑俞法 处方: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 俞、膀胱俞 1.12 中风三针 处方:人中、通天、中封 1.13 刺募法 处方: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 天枢、中脘、关元、中极,29,1.14 中风十二穴 处方:百会、前顶、后顶、通天、列缺、照海、支沟、悬钟、足三里、合谷、阳谷、曲池(双穴取双侧) 1.15 接气通经法 处方:大椎、大杼、风门;患侧上肢肩髃、曲池、四渎、外关、合谷;下肢先取肾俞、关元俞、秩边、后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30,1.16 巨刺三步法 始见于灵枢官针篇临床治疗中风时常用,左病取右,右病取

15、左,左右交叉取之施治,该法疗效肯定。 针灸资生经卷四中“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若灸则当先百会、次风池、曲池、合谷三里、绝骨,不必拘旧往病左灸右,病右灸左”。 依据:经脉左右偱行,腧穴左右交会,经气左右交贯。 为后代医家所重视: 1)元代杜思敬济生拔萃针经摘英集曰“治中风手足不遂,针百会、三里等七六,左治右,右治左”。 2)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之“盘石金直刺传”中 “中风半身不遂,左瘀右痰者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病手足,宜泻不宜补。,31,巨刺的优点: 1)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面优于非巨刺组。 2)调整营卫偏注以治偏瘫,一定要先固定取穴出发,而且一定要贯彻和分别补泻轻重

16、。 3)脑部则取一穴,百会,代表了中风治疗古代选头部穴位以诸脉诸阳为主,而且下针的第二个穴位肢体穴位即用“补”,巨刺法所以是扶正邪祛的方法,这是我多年的临床体会。,32,操作方法: 第一步:单取健侧经穴,用泻法,行针2分钟,令病员强行活动患肢,如毫无动静,间隔10分钟重复操作一次,若仍无反应,于24小时后再重复施术。待患肢活动明显改善后则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以健侧经穴为主,用泻法,患侧经穴为辅,用补法。待患肢活动明显改善后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以患侧经穴为主,用补法。健侧经穴为辅,用泻法。 处方: 合谷、手三里、曲池、少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33,1.17 四郄穴方 处方:阴郄、郄门、水泉、梁丘 2刺血法 对中风偏瘫可以以刺血为主,综合治疗中放血疗法却可提高偏瘫的疗效。 应用放血疗法的第二种情况见于失语 1)取穴: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