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9279097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赖冬花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思想方法单元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2、分角色朗读,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3、理解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25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个词语。、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

2、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教学时数: 两课时训练点:1、 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2、 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3、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4、积累好词。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二、故事引入,揭示课题、(课件)认识矛和盾,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古时候,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

3、,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坚不可摧。不管对方使的长矛多么的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锋利无比。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这时候,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谈话:就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有更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起学习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三、检查预习,自学生字、(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

4、正音)、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课件,边看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四、质疑提问,初步释疑、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座交流交流。、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提炼以下两个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5、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我们讨论的话题。)五、指导生字书写、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组词、扩词。、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扩词练习,检查积累。、指导生字书写。、小结写字情况。六、课后作业、听写本课词语。、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

6、什么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以及理解课文内容。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全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2、齐读这段话。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4、课件出示合二为一的事例。 5、教师小结。四、拓展思

7、维,深化明理1、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2、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五、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4、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设计: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善于把别人的25 矛和盾的集合 长处集于一身, 枪炮铁屋子坦克 就会是胜利者课后练习:一、二、三、四、仿照例子,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比喻句。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

8、招架。_2、我们像小鸟一样快乐。_资料袋: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

9、,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教学反思之九: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我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可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

10、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26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目标:、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

11、规律办事的道理。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训练点:1、多音字:量、数、差。2、用关联词“不光还”联系说话、写话。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4、练习复述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分步揭题、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完整板书课题。播放课件思考:科利亚是哪个国家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3、简介作者。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说说课文先写

12、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全班交流: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3)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四、学习字词、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练习:

13、多音字组词量 ling( ) Ling(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学习课文第部分: 出示思考题:科里亚埋木匣是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指名读第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读第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