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271780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部分中学课程.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课程,大纲解析,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第一节 课程概述,考核重点:课程类型、课程流派,一、课程的内涵,广义课程: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以及课外活动等; 狭义课程:指

2、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选择,二、制约课程主要因素, 社会发展需要(苏联卫星) 科学知识进步(学科特征)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选择,三、课程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要观点:“知识中心课程”又称“学术性课程”、“学科中心课程”、“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将最具学术性知识纳入课程,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完整结构。主张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认为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缺点:不重视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等,选择 简答,三、课程流派,

3、(二)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认为课程是以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基础的,内容应围绕当代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而不是学术性科目或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一方面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另一方面,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选择 简答,三、课程流派,(三)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约翰杜威 主要观点: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课程要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尊重学习者好奇心,给予他们进行个人化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认为一方面课程应以儿童活动

4、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生活相通,另一方面,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到儿童现有经验、能力和心理发展次序。,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内涵:又称“学科课程”,是一种从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特点:强调知识本位,按照知识逻辑编制课本,注重知识传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内涵:又称“统整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有利于养成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特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关注教学与社

5、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 内涵: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直接经验) 特点:从儿童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学习。,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内涵: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共性,根本特征是强制性。优点在于有助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与评价,突出体现国家对学生所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缺点是过于注重

6、共性,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选修课程 内涵: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主要分为三种:学术类、职业类、兴趣爱好类选修课程。,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内涵: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等,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一般按照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 内涵: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隐蔽课程、指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但是对学生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种种因素。由杜威的“连带学习”和克伯屈的“附属学习”引申而来。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是杰克逊。,选择 简答,四、课程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

7、课程: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和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统一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参照国家课程和标准,地方课程框架,本校学生兴趣需要而开发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新课改后,我国实施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此之前,我国以统一设置课程为主,选择 简答,第一节 课程概述,1.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社会课程 2.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的是( ) A 学科课程论 B 活动课程论 C 社会课程论 D 要素课程论

8、3.简答题:必修课程及其特征。 4.简答题:简述学科中心论主要观点。,A,B,第一节 课程概述,5.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 连带学习 B 附属学习 C 正规课程 D 显性课程,A,第二节 课程组织,考核重点: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定义: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应达到的预期水准。 课程目标的依据(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选择 简答,二、宏观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 定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

9、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 类型: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等。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选择 简答,三、中观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主要内容:包含四个部分,即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选择 简答,三、中观的课程内容,教材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阐述某一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教学

10、视频音频材料等。 教科书内容组织形式:包含直线式和螺旋式,前者如数学、历史,强调各学段内容前后衔接但不反复出现;后者如语文、英语,各学段教学内容框架相似,但难度不断提升。,选择 简答,四、微观的课程内容,教案 教学方案:即“教案”,设计教案的过程称为“备课”。教案设计一般不涉及课程总目标和学科目标体系的再设计,而是在接受和认可现有目标的前提下,对较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进行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学的设计。,选择,五、课程开发的泰勒模式,即“目标导向”模式,由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他认为编制任何一个课程都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四段论):与此中开发模式相关的课程评价是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被称为

11、“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目标: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内容:提供哪些学习经验能实现这些目标? 方法: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评价: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选择 简答,六、课程实施的取向,不同主体有不同教育价值观,相应的课程实施方式也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 忠实执行取向:无条件地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来实施课程; 相互适应取向:所有预定的课程计划都要在实施过程中得到积极地修正、调整和改造;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师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认为既有课程方案只起到火种作用。,选择,第二节 课程组织,1.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12、课程标准 D 课程说明 2.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 A 直线式 B 螺旋式 C 分科式 D 综合式 3.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C,B,第二节 课程组织,4.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标志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 A 实践模式 B 过程模式 C 环境模式 D 目标模式 5.简答: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D,第二节 课程组织,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 课程

13、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A,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核重点:课改的理念与课改以后的课程结构,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当前的课程改革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标志为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此文件为新课改的指导文件。因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故又简称“新课改”。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选择,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具体理念 其一,课程目标现代化,强调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

14、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二,课程结构多样化,强调综合课程; 其三,课程内容生活化,增强社会联系; 其四,学习方式主体化,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其五,教学评价多元化;突出全面评价; 其六,课程管理分权化;强调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选择 简答,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15、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择,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选择,四、新课改的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