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路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线路技术规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缆线路技术规范 (一)电缆选择 6.3.1 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 敷设方式、 用电设备的 特殊要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 一、 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铅芯电缆,但在振动剧烈和特等建筑 物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 二、埋地敷设的电缆,一般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无机械损伤 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三、 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 流砂、 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 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 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四、 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
2、蚀的土壤中,应尽量不采用埋地敷设 电缆。 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 电缆的措施。 五、 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一般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 裸铠装电缆。 六、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 护层。一般采用裸铠装电缆、塑料护套电缆或裸铅(铝)包电缆。 七、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 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八、 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不应选用三芯电缆另加一根 单芯电缆作为工作零线的方式。 6.3.2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 来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 多根电缆的
3、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 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 当选出的电缆截面介于标准 截面之间时,一般按上限选择。 电缆在空气和土壤中多根并列敷设时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环境温度变 化时电缆载流量的鹇正系数,参见附表6-3 所列数值。 6.3.3 电缆线路一般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在下列情况 下允许不作校验: 一、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 二、馈电给非重要用电场所,电压在10千伏及以下,容量为 1250千 伏安及以下变压器的电缆,当电缆损坏时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 6.3.4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 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
4、 散热和通风效果 来确定。当缺乏计算资料时,一般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来考虑。 6.3.5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 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尽量选择短路允许温度高的 电缆,见表6-19 所列数值。 电缆在短路时的最高允许值() 表 6-19 6.3.6 单根电缆穿管(管内无人工通风)并敷设于空气中,其长期允许 电流的校正系数参照下列数值: 一、低压电缆截面在95 平方毫米及以下时为0.9。 二、低压电缆截面在120185 平方毫米时为0.85。 三、 敷设在地中的单根电缆穿管时,其长期允许电流按敷设在空气中 考虑。 6.3.7 电缆原则上不允许过负荷,在
5、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如转换负荷 等)不超过 2小时的电缆过负荷能力,可参照下列数值: 3 千伏为 10%。 610 千伏为 15%。 6.3.8 当电缆截面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时,其经济电流密度见表6-20 所列数值。 电缆经济电流密度 表6-20 6.3.9 沿不同冷却条件的路径敷设电缆线路时,如果冷却条件最坏段 的路径超过10 米,则应按该段条件选择电缆截面,也可对该段采用 大截面的电缆。 (二)电缆埋地敷设 6.3.10 沿同一路径敷设的电缆根数不多于8 根时,一般尽量采用电缆 直接埋地敷设。 6.3.11 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700 毫米,穿越农田 时不应小于1 米。并应在
6、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100毫米厚的细砂或软 土,然后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 覆盖的保护层应超出电 缆两侧各50 毫米。 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 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 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6.3.12 同一路径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路电源电缆,应尽量不敷设在 同一沟内,否则应加大电缆间的距离。 6.3.13 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下列各地段应穿管保护: 一、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过墙等处。 二、电缆通过铁路、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 三、电缆引出地面2 米至地下 200毫米处和行人容易接触可能受到机 械损伤的地方。 6.3.14 埋地敷设的电
7、缆之间及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 小于表6-21 所列数值。 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各种设施的最小净距(米) 表6-21 注:1.表中所列净距,应自各种设施(包括防护外层)的外缘算起。 2.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3.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 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 4.电缆与水管、压缩空气管平行,电缆与管道标高差不大于0.5 米时, 平行净距可减小至0.5 米。 6.3.15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 电缆引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100 毫米。 6.3.16 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
8、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 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各2 米;用隔热保护层时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 缆两侧各1 米。 6.3.17 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1 米。 6.3.18 埋地敷设的电缆长度,应比电缆沟长约为1.52%,并做波状 敷设。 6.3.19 埋地敷设的电缆,接头盒下面必须垫混凝土基础板,其长度 应伸出接头保护盒两侧约0.60.7 米。 6.3.20 电缆中间接头盒外面应设有生铁或混凝土保护盒,或者用铁 管保护。 当周围介质对电缆有腐蚀作用或地下经常有水,冬季会造成 冰冻时,保护盒应注沥青。 6.3.21 电缆沿坡度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多根电缆并列敷设 时
9、,中间接头的位置应互相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0.5 米。 6.3.22 沿坡度或垂直敷设油浸纸绝缘电缆时,其敷设水平高差不应 大于表6-22 所列数值。 6.3.23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6-23 所 列数值。 6.3.24 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和进出建筑物等地段,应装设明显的 方位,直线段上应适当增设标桩,标桩露出地面一般为150 毫米左 右。 敷设电缆最大允许高差(米) 表6-22 注:如油浸纸绝缘电缆敷设的高差超过要求时,可采用塞子或接头 盒,或另选不滴流电缆或塑料绝缘电缆。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比值(暂定) 表6-23 注:1.表中未说明者,包括铠装和无铠装
10、电缆。 2.电力电缆中包括油浸纸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在内)和橡塑绝缘电缆, 其他电缆指控制信号电缆等。 (三)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 6.3.25 当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且无高温介质和 熔化金属液体流入可能的地区,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不多于18 根时, 一般宜采用电缆沟敷设。多于18 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敷设。 6.3.26 电缆在电缆沟和隧道内敷设时,其层架间和通道宽度的净距 离不应小于表6-24 所列数值。 6.3.27 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还应做坡度不小 于 0.5%的排水沟。积水的排出,有条件时可直接接入下水道,否则 可经集水坑用泵排出。 6.3.28
11、 在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但1 千伏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 千伏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尽量与1 千伏以上的电力电缆分 另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电缆在隧道、电缆沟内敷设时的最小净距(米) 表6-24 电力电缆间的水平净距为35 毫米,但不应小于电缆外径 6.3.29 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应大于350 毫米;在隧道内不 应大于500 毫米。 在盐雾地区或化学气体腐蚀地区,电缆支架宜涂防 腐漆或采用铸铁支架。 6.3.30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不 应大于表6-25 所列数值。 6.3.31 电缆沟在进
12、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时入建筑物镍, 以及在变电所围墙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 此门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 难燃烧材料制作,并应装锁。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米) 表6-25 6.3.32 电缆沟或电缆隧道,不应通过可能流入熔化金属液体或有损 害电缆外护层和护套物质的地段。 6.3.33 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 公 斤。 6.3.34 电缆隧道的高度不应低于1.8 米,有困难时局部地段可适当降 低。 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一般为自然通风。 6.3.35 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 米时,两端应设出口(包括人孔),两个出 口间的距离超过75 米时,尚应增加出口。
13、人孔井的直径不应小于0.7 米。 6.3.36 电缆隧道内应有照明,其电压不超过36 伏,否则应采取安全 措施。 6.3.37 其他管线不得横穿电缆隧道。电缆隧道和其他地下管线交叉时, 应尽可能避免隧道局部下降。 (四)电缆在排管内敷设 6.3.38 电缆在排管内敷设方式,一般不宜采用。 但在电缆数量不多(不 超过 12 根),而铁路、 道路交叉较多、 路径拥挤、 或有熔化金属液体流 入可能的地段,可采用排管敷设方式。 6.3.39 敷设在排管内的电缆,应采用塑料护套电缆、裸铠装电缆或特 殊加厚的裸铅包电缆。 6.3.40 电缆排管应一次留足必要的备用管孔数,当无法预计发展情 况时,一般可留1
14、0%的备用孔,但最低不少于12 孔。 6.3.41 当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10 顿/米2 时或排管通过铁路及遇有类 似情况下,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6.3.42 排管孔的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 倍。同时尚应:对电力 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100 毫米;对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得小 于 75毫米。 6.3.43 电缆排管安装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排管安装时,应有倾向人孔井侧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并在 人孔井内设集水坑,以便集中排水; 二、排管顶部距地面一般不得小于0.7 米,在人行道下面的排管可不 少于 0.5 米; 三、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不少于80 毫米厚
15、的混凝土垫 层。 6.3.44 排管可采用混凝土管、陶土管或石棉水泥管。 6.3.45 在转角、分支或变更敷设方式(改为直埋或电缆沟敷设)时,应 设电缆人孔井。 在直线段上,为便于拉相电缆也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 缆人孔井,人孔井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大于100 米。 6.3.46 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 米,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 应小于0.7 米。 (五)电缆保护管的加工与敷设 6.3.47 电缆保护管的内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1.5 倍。当电缆与城市街 道、厂区干道、公路或铁路交叉时,管径不得小于100 毫米。 6.3.48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入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见表 6-23 所列
16、数值。一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得多于2 个。 6.3.49 保护管采用钢管时,其外表面应涂防腐漆,但埋入混凝土内 的管子可以不涂漆。采用镀锌铁管时,如锌皮有脱落亦应涂防腐漆。 6.3.50 当利用保护管作接地线时,管接头处应用跳线焊接。在加套筒 焊接时可以例外。 附录 6-1 典型气象用适用地区 附录 6-2 裸导线载流量温度校正系数 附录 6-3 电缆载流量按敷设条件进行修正的各种校正系数 电缆在空气中多根并列敷设时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附表6-1 注:本表系相同外径的电缆并列敷设时的载流量校正系数,d为电 缆的外径。当并列敷设的电缆外径不同时,d值可近似地取电缆外径 的平均值。 环境温度变化时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附表6-2 注:不同环境温度下载流量的校正系数K按下式计算: 式中 Tm-电缆芯线最高工作温度() ; T1-对应于额定载流量的基准环境温度() ; T2-实际环境温度() 。 电缆在土壤中多根并列敷设时载流量校正系数 附表6-3 有同地壤热阻系数时电缆流量的校正系数 附表6-4 注:当缺乏实测的土壤热阻系数时,可取以下数值: 1.潮湿土壤取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