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995631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一、作者简介,陶潜,又名_,字元亮,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又自称作“_”。,陶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

2、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题 解,归 去 来 兮 辞,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吧”,意思就是: 回去吧!,回去,助词,无义,文体,赋的一种,辞,创制者:屈原,基础:楚地民歌,体例:新诗体,又称楚辞,特点,句式散文化 六字句为主 每句三拍 四句一节 好用“兮”字,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

3、之志”。 4、 “程氏妹丧于武昌”。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问题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问题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自责,自慰,(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阅读第1段:,问题:3:陶渊明辞官归田时,心情怎么样?,欢快,急迫,抓关键字: “舟轻飏”,“风吹衣”,“问”,“恨”,问题4: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情怀?,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写辞官归田的原因和辞官归田时的欢快心情。,第一部分(第段)小结:,阅读第23段:,抵家,居室,欣喜若狂,涉

4、园,舒适安逸,出游,留连忘返,重审心志,第二部分(、段)小结:,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恬然自乐,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 ),反,正,阅读第四段:,第三部分(第段)小结:,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小结:本文叙事抒情脉络,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家居之乐庭院之乐出游述怀 抒情线索:自责自慰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5、。,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李白:“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白居易:“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游悟真寺诗,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郁达夫:效陶渊明,到乡村去,做个十足道地的老农,自耕自食。 朱光潜:在山明水秀的乡村度“诗一般的人生”。 俞平伯:过独善其身,优游山林的高人逸士的生活。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归隐”本质上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不是逃,而是转身求得精神的纯净和人格的独立。,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几千年的文化因子里,多的是桃花源之梦,做一个公民,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国家有权利、也有义务的人,那么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梦”才有可能不再是梦。 傅国涌百年寻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