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97138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心理学论文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心理学课程论文 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学生姓名 巴依塔克马吾列提汗 学 号 6111208205 所属学院 经济与管理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12-2 指导教师 于艳秋 日 期 2011-11-15 旅游消费心理对生态旅游发展浅析 (塔里木大学 旅游管理12-2班 巴依塔克马吾列提汗 843300)【摘要】生态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以来就被迅速地传播。当前生态旅游并没有得到预期较好的发展,且生态旅游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旅游心理学视角对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做一番新的探讨,并探索生态旅游泛化的根源,同时对此提出相应的控制举措。将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关键词】心理学 生态旅游泛化一、相关研究综述(一)生态旅游泛化研究概述生态旅游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到了90年代,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都得到了发展。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这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的确立。随后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理论和实

3、际应用的双重成果。对于生态旅游泛化问题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有学者关注该问题。2000年逐渐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开发热的冷思考,如曹文对生态旅游开发热的思考,赖启福的试析生态旅游中的非生态现象等。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者王谊、苟小东、张晓慧对生态旅游概念泛化问题首次提出思考,2002发表了关于生态旅游概念泛化问题的思考,文章分析了生态旅游发展区域、资源及内涵三个方面的泛化问题,并探讨了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后果;强调生态旅游概念不可泛化,生态旅游是非大众的、依托自然区域的、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旅游活动。郭舒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 思考主要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限制性界定,并讨论限定性

4、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开始有所觉察。张建雄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略论及简评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中全面分析了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中包含旅游者的盲目趋新的观念和旅游企业急功近利的心态方面的原因,他提出r相应的矫正策略。2005年,裴沛中国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原因探析一文对生态旅游泛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讨论了概念、景区、旅游者三个方面的泛化问题,从经济、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同时就这两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H髓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生态旅游的泛化问题,在研究生态旅游时也趋于理性化。而对于生态旅游泛化原因的分析多归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生态旅游相关法规的

5、不健全。本文希望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该问题,以期能寻找到改变生态旅游泛化的全新切入点。(二)生态旅游心理学研究概述旅游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包括需要、动机、态度、情绪及旅游中人际关系和旅游管理心理)的科学。国内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旅游者动机、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心理等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则聚集在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及行为特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多强调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动机与行为特征的不同。例如,钟林生试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肖朝霞、杨桂华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钟林生论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行为,黄震方

6、、陈志钢国内外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的比较研究,李燕琴国内外生态旅游者行为与态度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黎洁我国生态旅游者特征与激励因素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邱萍、梁平芳浅析生态旅游市场的旅游动机等。而从旅游心理学的某个角度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还并不多见。2005年薛玉梅的从旅游动机中看生态旅游建议由广泛的生态旅游动机可以引导大众化旅游市场步入细分化市场的进程。二、生态旅游泛化的主要问题(一)理论的泛化生态旅游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在旅游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这种广泛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推进了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另一方面泛化了生态旅游的

7、概念、发展模式、资源保护与规划等相关方面的理论范畴。1定义泛化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已经趋于一致,国际生态旅游学(IES)将生态旅游界定为:“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的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以上的定义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我国后来在引入生态旅游定义的时候又进一步对概念进行扩展性研究。广义的生态旅游已经被延伸到森林牛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

8、、农业生态旅游其至是城郊、城市生态旅游。然而城郊、城市及部分农业乡村生态环境的条件已经被人为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根本不符合原始的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的定义。另外,学者对生态旅游到底是产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一直争论不休,而至今也未有比较统一的定义。2市场规模的泛化生态旅游经常被说成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最初的理论研究者泛化的了生态旅游的功能、影响力从而泛化了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的预测。实际上。曾有研究者对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的生态旅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王国的国家,其生态旅游的规模并不大。此外,还有学者将生态旅游者划分为具有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9、,而这无疑扩大了旅游者的范围。实际上,只有严格的生态旅游者才称得上是生态旅游者。3生态旅游资源的泛化生态旅游在西方是针对自然环境而兴起的旅游方式。而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并不局限于纯自然生态资源,部分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共至是人为创造的、模仿的自然资源都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并且这一点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形成了“文化生态旅游”。4生态旅游规划文本的泛滥旅游生态规划是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而目前的问题是,许多旅游地越来越依赖理论规划,但这些理论规划却是在一些理论研究人员在目的地停留考察几天就开始闭门造车,导致最终所形成的规划千篇一律,很多仅仅是规划而已,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生态旅游规划

10、成为了一种符号。(二)实践上的泛化1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泛化生态旅游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使得现实中生态旅游目的地变得泛化。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的干扰作用无处不在。生态旅游地的界定宽泛到城郊景观、城市景观,在国内一度存在这样的问题。任何旅游区只要搬上了生态旅游的思想模式或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来经营管理,它就开始成立生态旅游地。甚至是许多景区仅仅是搬上了生态旅游的宣传口号就成为了生态旅游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我国有森林公园920个,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24个,有各级风景名胜区572处,另有3990个各类公园分布在城乡各地,这些都是构成我国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单位。由此可见,凡是由

11、自然区域开发的旅游区都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而那些非纯自然区域只要引入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就也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并没有考虑到景区环境有没有受到保护,社区居民是否从中获益,前来的旅游者是否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2严格生态旅游者的泛化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因此生态旅游者也区别于普通的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并且购买了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者。而现实是,凡是去了生态旅游地游览的游客都是生态旅游者,这本身就泛化了原本的概念范畴,而且又由于现实中的生态旅游地总是被泛化,因此现实中的生态旅游者大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3旅行社生态旅游产品的泛化生态旅游产品是“产品”的一种

12、,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的是旅行社应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在产品开发以前,旅行社应评价其对旅游地产生的生态效应,论证其可行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避免途径,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和安排旅游线路,使得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小。而实际上大多数的旅行社并没有做足以上工作,所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与一般的自然旅游产品并无多大差别。三、心理学角度分析生态旅游泛化原因(一)旅游者需要、动机因素对生态旅游泛化的推动作用1生态旅游需要的快速增长近些年来,因为人们生活日渐富足,对探新求异和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而生态旅游恰恰是针对该种需要产生的新兴的大自然旅游,当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的、非一般

13、的旅游形式出现时,旅游者对旅游的需要便集中在这一种旅游形式上。旅游者的需要也就在旅游市场或者是潜在市场无形之中扩大,这对于旅游企业、旅游组织管理者、旅游目的地等盈利部门抓住市场机会大肆宣传和销售生态旅游相关产品,造成生态旅游实践上的泛化。2生态旅游动机与生态旅游的实质不匹配从旅游者动机来看,生态旅游动机的“推”的作用对我国生态旅游泛化也有较大影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动机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但是基本的公认的旅游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二是基本智力的需要,三是探索的需要,四是冒险的需要。而生态旅游动机则主要有:一是自然生态旅游动机,享受风景、观看山岳等;二是人文

14、生态旅游动机,学习、研究自然文化、户外活动、国家公园和省级公园等;三是原生生态旅游动机,原生的未受干扰的大自然、野生生物观光、体验荒野的经历等;四是人与环境合一生态旅游动机,风景与野生生物摄影等。阿两者相比较,生态旅游的旅游动机占据了旅游者动机的主要部分,而且生态旅游动机并没有包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及对当地社区利益的关心。根据有些学者把“推”与“拉”的要领引入旅游动机的理论分析,所谓“推”属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逃避、自我发现、休息放松、名望、挑战和冒险等。“拉”是指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推”与“拉”是相对应的,生态旅游原始动机推动了旅游细分市场的发展,市场为了迎合该种旅游动机而

15、挖掘的生态旅游以其新鲜的面孔和媒体的造势形成了商业化泛滥的生态旅游。3生态旅游者心理需要的增长与现实支付能力的差距我国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意愿支付能力和实际支付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还有待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差距较大。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动机在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就朝着泛滥、大众及商业化方向泛化发展。(二)旅游企业及开发商的管理服务存在急功近利心理旅行社为了开发生态旅游市场,扩大盈利空间,可能在线路设计、产品构成及服务水平上做文章。为了节省成本,许多旅行社在生态旅游线路设计之前省略了考察调研和实验的过程;为了扩大市场,许多旅行社在定价方面采用低价策略从而影响了生态旅游产品的质量;为了减少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导游服务方面,生态旅游产品的导游与一般的导游并不存在多大的不同。对于大多数自然景区来说,生态旅游这一招牌所能带来的商机是巨大的。景区在出于个体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不免忽略了环境保护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一些开发商为了扩大获利空间,往往在开发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模糊化处理。于是,生态旅游景区的泛化在所难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