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926397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__姚俊___2009.09.09(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再探讨 姚姚 俊 俊 一、网络社会的来临与网络社会学的兴起 一、网络社会的来临与网络社会学的兴起 因特网(Internet) ,这个因冷战而生的现代科技产儿,和许多其它 20 世纪的伟大科学 发明一样最初也是被用于军事目的的。1969 年底,当一批美国科学家在国防部的赞助下把 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连成一个网络的时候, 那些创建全球第一个网络的科学家也许并没有想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 更不会想到它将改变 整个世界。而现在,网络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网上购 物、交

2、友、聊天、游戏甚至发展网络恋情等等。 如果说以上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只是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功能上的 表现, 那么通过以下一组数据将使得绝大多数人确信无疑的是我们正不断进入一个 “网 络社会” 。根据美国因特网理事会(US Internet Council)和国际技术与贸易协会(ITTA)在 2000 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未来 5 年内,全球网民数量将增长到 10 亿,也就是说,在 未来 5 年内全球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经常生活在网上。 1有数据表明,截止到 2002 年底 全球因特网注册用户已达到 6.55 亿(陈积芳,2003) ,这更加证实了这一预测的可能性。在

3、 中国, 自 1994 年首次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十一年以来, 互联网用户得到了迅猛增长, 以下的一组数据足以让每个人为这种增长而兴奋不已。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05 年 1 月的最新一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 2004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9400 万人,同 1997 年 10 月第一次调查结果 62 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 已是当初的 151.6 倍;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了 4160 万台,是 1997 年 10 月第一次调查结果 29.9 万台的 139.1 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就在我们不断进入到“网络社会”

4、的同时, “网络社会”也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成为各个学科争相讨论的热点问题, 事实上正如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一样, “网络社会”这个概念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备 受学术界的争论, 而在中国由于翻译所导致的文字语境的不同, 这样一种争论又显得尤为突 出。 本文是我的硕士论文“相识何必曾相逢赛博空间交友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感谢我的导 师翟学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答辩委员会成伯清副教授的建议。 12000 年全球因特网状况年度报告 , 网络报 ,2000 年第 9 期,第 32 页。 1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理论界对于 “网络社会” 概念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发端于美国社会 学家曼纽尔卡斯特

5、及其于 1990 年代末期出版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 中提出的网络社会理论基本体系。而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当中对于网络社会所做的 综合性结论是“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 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 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 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它时空中, 新信息技术范式却 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网络化逻辑会导致较高层级的社会决 定作用甚至经由网络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利益: 流动的权力由于权力的流动。 在网络中现身 或缺席,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它网络的动态

6、关系, 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 (卡斯特,2001a) 。卡斯特将这种社会形态称作为“网络社会” (network society) 。需要明 确的是这里的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 中的 “网络”(network) 并非是指互联网 (internet) 或者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 ,而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而“什么是 具体的节点,根据我们所谈的具体网络种类而定” (卡斯特,2001a:570) 。比如说,在全球 金融流网络中,它们是股票交易市场及其附属的先进服务中心;在欧盟管制的政治网络中, 它们是国家的内阁和欧洲

7、的官员;在信息时代的全球媒体网络中,它们是电视系统、新闻报 导组以及产生、传输、接收信号的装置等(谢俊贵,2004) 。这样一种表述无不在向我们暗 示他所说的“网络社会”之“网络”导源于传统网络研究视角,而事实上他在一篇文章中也 明确的表达了这样一种理论取向, 他说 “当今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一个多向度的动态网络发展 系统,对它的分析可以有助于解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也有助 于对作为组织与关系的特殊形式的 网络 进行研究。 因此 21 世纪的社会学必须重视以 网 络为基础的观念来分析社会整体结构” (卡斯特,2001b) 。因此卡斯特所言的“网络社会” 实质上是指以新的信息

8、技术作为物质基础的信息化社会中的一种共有的社会结构形态, 这样 一种结构形态是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等社会结构形态相对应的,而“网络社会”所蕴涵的 “网络化逻辑” (networking logic)正是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 society)的关键特色和基 本结构(郑中玉等,2004) 。 以上是对卡斯特所论述的 “网络社会” (network society) 的内涵和所指意义的简要分析, 事实上在国内学术界“网络社会”还有一个能指,那就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所开辟的一个新 的生活空间,也即是科幻作家 William Gibson 在其 1984 年的小说Neuromancer中

9、写到的 无级空间(Cyberspace) ,更多的人则称它为虚拟空间,也可以音译为赛博空间。对于这个 所指意义下的“网络社会” (cybersociety)国内学术界则能够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即它是 2 在互联网架构的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形式。学术界对于网络空间(cyberspace)意义 上的“网络社会” (cybersociety)的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可以达成一致的。而事实上我们 可以发现在分析了两种能指意义上的“网络社会”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学术界在运用 “网络社会”概念时大部分是指称后者,因为不少国内研究者仍然习惯上把“网络社会”定 义为“虚拟社会” ,而 virtual s

10、ociety(虚拟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强调 cybersociety(网络社会)的 互动环境和空间的技术因素, 即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虚拟电子空间, 这一 点上它与 cybersociety(网络社会)是一致的。既然“网络社会的生存拓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 的空间,并提供了生存与发展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它是因工业化社会质量普遍提高而发生, 又对现实社会起着“重塑与再造”的作用。这一过程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正 是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所从未涉及到的(戚攻,2000) ” ;那么建构一门专门的网络社会学就成 为了可能同时也显得非常必要,而网络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问题意识以及解释

11、框 架与经典意义上的社会学又有什么不同, 它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还是一种全新的 知识体系,这将是本文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正如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学科得以创立,是用以解释与“现代性”联系在一 起的社会转型, 特别是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封建土地制度的衰退及最终遍及世界各地 的这一进程(特纳,2000:288) ;网络社会学则是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 变了人们在工业时代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的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 而事实上对于互联网这一 新技术所产生的革命性意义的关注自70年代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 例如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对西方社会形态转型的认识

12、(贝尔,1997) ,未来学者托夫勒的“第 三次浪潮” (托夫勒,1983) ,以及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 (奈斯比特,1984)等理论概念。 如果说以上研究为网络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背景的话, 那么真正把研究者的目光投向互 联网建构的数字空间的人则是美国网络专家尼葛洛庞帝,他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从信息 技术的角度揭示了数字化存在(或称虚拟存在)的原理(尼葛洛庞帝,1997) ,将人们的视 线带到了虚拟空间这一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存在的环境之中。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的纽曼卡斯特出版的信息时代三部曲: 网络社会的兴起 (1996) 、 身份的力量 (1997) 和千年之末 (1

13、998)可以算作是互联网社会学的开始,因为他已注意到了计算机网络作 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存在。然而,卡斯特的著述仍然停留在网络社会 2同物理社会的关系上。 2这里所说的网络社会仍然是卡斯特所指的“网络社会” (network society) ,而并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基于虚 拟空间的“网络社会” (cybersociety) 。而事实上,卡斯特虽然研究了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变迁问题,但它进行分析研究的视角有时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而不完全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 视角。 3 他始终没能真正进入虚拟社会。 换言之, 卡斯特揭示了许多由互联网带给现实社会的影响和 变化, 但他从未认真探讨

14、虚拟社会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生活方式, 未能深入到互联网社会中去 揭示那里的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权力分配、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特点。在国 内,正如同对“网络社会”概念的关注是因卡斯特的著作而起一样, “网络社会学”的提法 及其建构也同样来自于他的著作的启发。但是就像对“网络社会”概念的理解及运用所出现 的混乱一样,对“网络社会学”的界定和理解也必然不可能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在这里做一 个梳理和澄清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对于网络社会学的界定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 采取比较宽泛的定义,其网络社会学的定义实质上是一种“网络的社会研究”或者说是一种 “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如童星就认为“

15、网络社会学”是研究网络社会中各种关系互动 规律和网络社会自身运作规律,研究网络社会与日常社会互相影响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童星,2001) ,邓伟志等人认为“网络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的网络社会生存方式下的 团体和个人(网民)以及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机构、组织的社会生活(活动)的发展、 变化规律的科学(邓伟志等,2001) ,戚攻把探索网络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揭示其对现实社 会制度与社会行为的深远影响作为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戚攻,2001) ;另一种是采取相 对窄化的定义,摆脱目前网络社会学研究支离破碎的境况,如黄少华就认为“网络社会学研 究的关键,应该在如何理解与解释网络虚拟空间的独特

16、本性及其社会学意义(黄少华等, 2001:12) ;黄晖则认为“互联网社会学是一门专门以虚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进行研究,从而为我 们认识人和社会生活提供新的启示” (黄晖,2004) 。还有一种则将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 定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主体网民的互动上, 如夏学銮认为 “网络社会学是研究网络行动者 在网络时空中的沟通和互动规律以及网上行为和网下行为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夏学銮, 2004)。而对于网络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网络 社会学看作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另一种观点是网络社会学可以视作社会学的一门分 支,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对此黄少华主张“网络社会学的研 究极有可能将社会学的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构成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范式” (黄少华等,2001:22),邓伟志等则主张“网络社会学可能要归于在今后独立产生的网 络学学科之下”(邓伟志等,2001)。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